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摘 要】 在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逐渐渗透于我国的教育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单一的,机械的方式转变为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探究。这些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本质都符合我国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综合型的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标;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目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如何理解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呢?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认知、理解、分析、实践、运用,甚至是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自我学习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我认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一经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现在必须提倡自主学习。我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一下特点;
1.学习的相对独立性
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实现的欲望,这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每个学习主体也都具有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独立,要合作,《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会孤陋寡闻。
可见,相对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特性。
2.学习的自我探索性
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活动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主学习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二、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交流,沟通,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当今中国,我们不仅要学会竞争,还要学会合作,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人际交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但许多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就更好的集思广益,让每位同学都可以听到不同的答案与想法,找到自己与别人的优缺点,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更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是时,老师应提出明确的问题,当学生进行讨论时,老师应走进学生,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了解每组的情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获得新的发现与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合作学习就是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关系。不仅仅使得生生之间相互学习,更使得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1.合作学习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互动性也体现在师生之间,每当老师走下讲台,认真聆听每组讨论时,做好记录,这其实也是一种无言的互动,在这个互动中,老师可以更好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与想法。
2.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采用教师一言堂,教师高高在上,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使得学生人人由“知识的奴隶”转向“知识的主人。”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老师更多地充当管理者,促进者,顾问的角色,促进把握整个课堂秩序,使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得到解放。
3.合作学习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合作学习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合作学习为主体,力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形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以往的课堂中,老师总是以讲授法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更多地是在接受老师所传达的信息,不去思考,全盘接收,然后加以死记硬背,长期下去,学生便成为了学习的“奴隶。”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由被动的枯燥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学生主动探究,
1.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新课改的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则是必然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教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寻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间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独立能力。当今我国,书呆子已不能够适应我国的教育,现在需要的人才是“中国创造”而非“制造”,如何让学生学会创新?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是不可缺少的。
2.其次,探究性学习也具有实践性,老师不再过多的使用满堂灌的形式,那么学习就成为了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验课中就更为突出了,只有让学生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才更有利于学生牢记,不仅仅记住了书本理论,而且还培养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2015年第5期
- 【发布时间】2018/12/30 19:24:48
- 【点击频次】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