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当前,教育界各专家人士对社会发展中的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研究可谓比比皆是。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道理。因此,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将目光聚焦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上,将美育教育与其相结合。就学界对教育的研究现状来看,这是一个创新。
【关键词】 美育教育;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方法,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则紧扣这一点,将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分两部分来论述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国民素质教育一直被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美育教育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育教育就是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格,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在精神层面往往追求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美育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了解美育教育及其重要性之后,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抓好美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是美的丰富矿藏,里面布满着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正确生动的语言美、激人奋进的情感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及运用。
二、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语文美育教育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
(一)审美——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审美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欣赏和评判的一种心理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再现,感知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心智,陶治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如张潮的《幽梦影》中的一则是说各种花草树木照映人们的意境的: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史仲文评论此时说:“写得好,好到不便解说,一解说,倒俗了。”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领悟到:创作者将多少奇思妙论、性情文章比作冰清玉洁、隽永多姿的语录。这则语录虽只三言两语,但是有风格、有品位令人回味无穷。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通过阅读进入审美的感知,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笼罩着一种犹如一曲深情的咏叹调的朦胧美,从而受到教育。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本中,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由文字带给自身的魅力。例如《梦回繁华》的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美丽的内容时精彩的说明语言的运用,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热爱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这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又体现出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感情。总之,语文课本为美育思想搭建了一个得以发展的平台,使学生的美的思想,对美的归属有了一个寄托。在不同的课文中,学生总能找到跟自己心灵契合的文章,从而也唤起了那份关于美的触动。
(二)想象—给思维插上翅膀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的第二步骤就是凭借联想和想象。
如在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已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去,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拓展审美的情景。使学生感受此诗抒写了为了得到你的爱而向佛许愿——佛从我愿——花朵盛开——花瓣凋零的动态过程。此诗的时间线索似乎很分明。其实这是诗人因痴心而产生的幻想,然后精心创构的令人怦然心动的艺术幻境,本来并没有明晰的时间流程,有的只是诗人曲折委婉、细腻深沉的感情流程。
(三)理解——用心体会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必须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住其内在本质,即要着重于审美的理性分析和综合,用心体会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沉、凝炼、隽永的美感。(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8页)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词人。在欣赏她的词时我们要结合她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只有让学生学会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体会词人那虽然分离,却互相惦记,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的委婉感情。
(四)创造—积极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有两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治学生情操,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要达到美育的理想境界,就必须走向审美创造。创造是理性的升华,是经过理性思辨而出现的崭新的审美形象。
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叹息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虽然现实社会中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但愚公为我们构建的这种美的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还可以创造更多美的品格如“新世纪的愚公”不仅借助人力还要借助物力达到移山的目的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以及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艺术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通观全文,为了充分迎合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国民的素质,将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无疑具有必要性与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美育教育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被检验,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石芳红,王存祥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9)
[2]邓达文 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5(01)
[3]张亭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甘肃教育,2000,(10)
[4]李焕珍 美育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J】东疆学刊,1998(03)
【关键词】 美育教育;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方法,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则紧扣这一点,将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分两部分来论述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国民素质教育一直被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美育教育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育教育就是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格,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在精神层面往往追求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美育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了解美育教育及其重要性之后,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抓好美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是美的丰富矿藏,里面布满着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正确生动的语言美、激人奋进的情感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及运用。
二、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语文美育教育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
(一)审美——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审美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欣赏和评判的一种心理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再现,感知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心智,陶治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如张潮的《幽梦影》中的一则是说各种花草树木照映人们的意境的: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史仲文评论此时说:“写得好,好到不便解说,一解说,倒俗了。”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领悟到:创作者将多少奇思妙论、性情文章比作冰清玉洁、隽永多姿的语录。这则语录虽只三言两语,但是有风格、有品位令人回味无穷。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通过阅读进入审美的感知,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笼罩着一种犹如一曲深情的咏叹调的朦胧美,从而受到教育。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本中,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由文字带给自身的魅力。例如《梦回繁华》的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美丽的内容时精彩的说明语言的运用,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热爱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这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又体现出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感情。总之,语文课本为美育思想搭建了一个得以发展的平台,使学生的美的思想,对美的归属有了一个寄托。在不同的课文中,学生总能找到跟自己心灵契合的文章,从而也唤起了那份关于美的触动。
(二)想象—给思维插上翅膀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的第二步骤就是凭借联想和想象。
如在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已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去,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拓展审美的情景。使学生感受此诗抒写了为了得到你的爱而向佛许愿——佛从我愿——花朵盛开——花瓣凋零的动态过程。此诗的时间线索似乎很分明。其实这是诗人因痴心而产生的幻想,然后精心创构的令人怦然心动的艺术幻境,本来并没有明晰的时间流程,有的只是诗人曲折委婉、细腻深沉的感情流程。
(三)理解——用心体会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必须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住其内在本质,即要着重于审美的理性分析和综合,用心体会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沉、凝炼、隽永的美感。(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8页)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词人。在欣赏她的词时我们要结合她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只有让学生学会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体会词人那虽然分离,却互相惦记,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的委婉感情。
(四)创造—积极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有两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治学生情操,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要达到美育的理想境界,就必须走向审美创造。创造是理性的升华,是经过理性思辨而出现的崭新的审美形象。
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叹息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虽然现实社会中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但愚公为我们构建的这种美的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还可以创造更多美的品格如“新世纪的愚公”不仅借助人力还要借助物力达到移山的目的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以及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艺术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通观全文,为了充分迎合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国民的素质,将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无疑具有必要性与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美育教育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被检验,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石芳红,王存祥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9)
[2]邓达文 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5(01)
[3]张亭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甘肃教育,2000,(10)
[4]李焕珍 美育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J】东疆学刊,1998(03)
- 【发布时间】2018/12/31 17:07:45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