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的教学观,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对策。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好课呢?
【关键词】 例题;类型;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例题,在例题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学生通过这些例题的练习能理解数学原理,理解数学题目背后所蕴含的规律,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例题开展相应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例题类型
1.“概念型”例题
“概念型”例题是小学数学基本的例题,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概念型”例题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其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通过“概念型”例题的学习,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对进行思考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些“概念型”例题的讲解,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础型”例题
“基础型”例题是学生解答较难题目的基础,需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一些学生总是认为基础题不重要,总是想着做难题,但是如果基础题的解答技巧都不能牢固掌握的话,难题就无从下手,思维也比较混乱。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基础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学生在以后解答较难的数学题时也能进行借鉴应用。
例如,教学“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掌握经典的“鸡兔同笼”题目,让学生能独立解答这类题型,并且能够说出这类题型的计算原理,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当学生再遇到“一个寺庙中有一百个和尚和一百碗粥,大和尚一人喝三碗,小和尚三人喝一碗,请问有多少大和尚和多少小和尚?”这类题目時,在进行简单的迁移后就能很快解决。
3.“技巧型”例题
小学数学中还有一些技巧性较强的例题,学生初次遇到时往往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不仅让学生知道具体的技巧是什么,还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基础知识推导出这些技巧。这样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即使不能立即想到具体的技巧,也能够利用基础知识进行推导,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能逐步提升。
例如,例题:“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7∶3,如果长减少8厘米,宽增加6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增加96平方厘米,请问原来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需要用到一元一次方程,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设置未知数,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学会设置含有比例的未知数的技巧,将原来长方形的长设置成7k,宽设置成3k,然后列出等式求得k的值,最后解答出这道题目。以后学生遇到含有比例的题目时,也能够借助这种技巧设置未知数,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4.“规律型”例题
数学例题中往往蕴含着较多的规律,不仅是知识性的规律,还蕴含着一些数学思想规律。教师要在例题的讲解中对学生渗透这些规律,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才能够自然将这些规律应用起来,提升解题的效率。
5.“综合型”例题
“综合型”例题是学生在高年级时遇到的题目,要求学生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而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解决这些题目后,要引导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了解题目中整合的知识点。此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题目语言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点。
二、例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1.、读例题,明意图
备教材先不借助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初读例题,弄清楚例题的设计意图,探究例题中的情境和问题包含着哪些信息,承载了哪些知识点,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是什么。
例如,备《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初读例题,了解到:
1.例题中创设了“做一个圆柱体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的简单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物体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2.通过设置相关联的问题串,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进而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面积和一个侧面面积组成。
3.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圆柱展开与圈成圆柱的操作活动,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关键点也是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中,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读例题,对教材
在了解了例题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教学构思和教学参考书的设计进行细读例题。在读中思考、读中比较,看看自己读懂了多少,有没有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自己的教学构想与教学参考设计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存在的不同之处又是谁的更好更合理?通过思考、对照、比较,择优选用,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在“侧面积”的教学设计上,我的构想是:
2.1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而一张长方形纸也可以卷成一个圆柱;
2.2然后学生通过对“卷”与“展”这两个动作的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3最后让学生根据圆柱已知两个条件进行“侧面积的计算”。
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参考是:组织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侧面积,计算后说说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明白这个长方形就是展开后的圆柱侧面。在此处,我的教学构想与《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出现了分歧,于是我再度审视例题,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觉得教学建议的教学组织方法,对我们班的差生不太合适,在尝试计算侧面积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无从下笔而无动于衷!所以最终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构想去设计组织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验证了我的选择是对的。
3、读例题,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他们进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备课时,要明确备课的对象,因为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一点拨,就可以理解;有的学生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理解;还有的学生需要老师降低坡度的讲解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因此,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三读例题,理解好每个问题所隐含的实际意义,和问题串之间的联系,把握好问题梯度的设计,使问题之间的过渡自然,易于各层次学生的理解。
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课堂上的教学以外,其它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可看作“備课”。所谓“以学论教”,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通过“三读”例题,深入挖掘例题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要点,进而备教法、备学生。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艳,张玲云,范素花. 试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05)
[2]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关键词】 例题;类型;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例题,在例题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学生通过这些例题的练习能理解数学原理,理解数学题目背后所蕴含的规律,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例题开展相应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例题类型
1.“概念型”例题
“概念型”例题是小学数学基本的例题,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概念型”例题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其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通过“概念型”例题的学习,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对进行思考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些“概念型”例题的讲解,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础型”例题
“基础型”例题是学生解答较难题目的基础,需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一些学生总是认为基础题不重要,总是想着做难题,但是如果基础题的解答技巧都不能牢固掌握的话,难题就无从下手,思维也比较混乱。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基础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学生在以后解答较难的数学题时也能进行借鉴应用。
例如,教学“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掌握经典的“鸡兔同笼”题目,让学生能独立解答这类题型,并且能够说出这类题型的计算原理,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当学生再遇到“一个寺庙中有一百个和尚和一百碗粥,大和尚一人喝三碗,小和尚三人喝一碗,请问有多少大和尚和多少小和尚?”这类题目時,在进行简单的迁移后就能很快解决。
3.“技巧型”例题
小学数学中还有一些技巧性较强的例题,学生初次遇到时往往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不仅让学生知道具体的技巧是什么,还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基础知识推导出这些技巧。这样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即使不能立即想到具体的技巧,也能够利用基础知识进行推导,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能逐步提升。
例如,例题:“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7∶3,如果长减少8厘米,宽增加6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增加96平方厘米,请问原来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需要用到一元一次方程,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设置未知数,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学会设置含有比例的未知数的技巧,将原来长方形的长设置成7k,宽设置成3k,然后列出等式求得k的值,最后解答出这道题目。以后学生遇到含有比例的题目时,也能够借助这种技巧设置未知数,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4.“规律型”例题
数学例题中往往蕴含着较多的规律,不仅是知识性的规律,还蕴含着一些数学思想规律。教师要在例题的讲解中对学生渗透这些规律,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才能够自然将这些规律应用起来,提升解题的效率。
5.“综合型”例题
“综合型”例题是学生在高年级时遇到的题目,要求学生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而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解决这些题目后,要引导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了解题目中整合的知识点。此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题目语言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点。
二、例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1.、读例题,明意图
备教材先不借助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初读例题,弄清楚例题的设计意图,探究例题中的情境和问题包含着哪些信息,承载了哪些知识点,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是什么。
例如,备《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初读例题,了解到:
1.例题中创设了“做一个圆柱体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的简单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物体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2.通过设置相关联的问题串,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进而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面积和一个侧面面积组成。
3.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圆柱展开与圈成圆柱的操作活动,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关键点也是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中,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读例题,对教材
在了解了例题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教学构思和教学参考书的设计进行细读例题。在读中思考、读中比较,看看自己读懂了多少,有没有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自己的教学构想与教学参考设计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存在的不同之处又是谁的更好更合理?通过思考、对照、比较,择优选用,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在“侧面积”的教学设计上,我的构想是:
2.1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而一张长方形纸也可以卷成一个圆柱;
2.2然后学生通过对“卷”与“展”这两个动作的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3最后让学生根据圆柱已知两个条件进行“侧面积的计算”。
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参考是:组织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侧面积,计算后说说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明白这个长方形就是展开后的圆柱侧面。在此处,我的教学构想与《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出现了分歧,于是我再度审视例题,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觉得教学建议的教学组织方法,对我们班的差生不太合适,在尝试计算侧面积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无从下笔而无动于衷!所以最终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构想去设计组织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验证了我的选择是对的。
3、读例题,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他们进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备课时,要明确备课的对象,因为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一点拨,就可以理解;有的学生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理解;还有的学生需要老师降低坡度的讲解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因此,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三读例题,理解好每个问题所隐含的实际意义,和问题串之间的联系,把握好问题梯度的设计,使问题之间的过渡自然,易于各层次学生的理解。
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课堂上的教学以外,其它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可看作“備课”。所谓“以学论教”,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通过“三读”例题,深入挖掘例题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要点,进而备教法、备学生。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艳,张玲云,范素花. 试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05)
[2]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 【发布时间】2018/12/31 17:12:58
- 【点击频次】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