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和谐度

 

【作者】 梁 霓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金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农村高中语文现在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语文教学被彻底边缘化!不仅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嗤之以鼻,认为学与不学都一个样,甚至连有的科任老师也抱有同样的态度,认为语文的学习并不怎么重要,而且觉得所谓的语文学习就是看几本小说,读几本杂志,平时上课听一下就可以了。
  改变现状,还得从源头上去寻找功夫。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个人认为这一源头就是“语文课堂的和谐度”。
  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语文涵养做起。农村孩子也往往没有走出过大山,见识面比较狭窄,知识储备不丰富。这一些不利的因素其实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我一直坚持给学生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刚开始主要是因为我自己酷爱文学,我在为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自己也与学生一起共享一种身心的愉悦。到后来,我明显地感到了文学对学生心灵的感染作用,远远超过各种说教。”所以与其跟他们强调说学习语文怎么怎么重要,还不如让他们自觉感受熏陶语文,被语文文学所折服来得更重要。
  语文老师要广泛阅读,广泛涉猎,要给学生一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学富五车之感,来弥补农村学生知识面的不足。例如,在讲莫言的《红高粱》时,可以讲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可以说说莫言对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的一个独到解读;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谈一谈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讲《先秦诸子选读》时,更能随意信手引用《东周列国志》的典故,让学生感觉到你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博大精深,而自己只是其中沧海一粟。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深深地爱上语文,喜欢上语文,由语文无可学,无所学变成学无止境;由被动、被逼地去学,变成主动、积极的去学,学生也就“被和谐”了。
  其二,就是如何去构建农村语文教学课堂。让课堂有朗诵声、有辩论声、有讨论声、有笑声、有掌声、声声不息于耳,让课堂充满和谐之声,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不自觉地就把知识给掌握了。
  课堂上农村中学学生的表现特点是比较纯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那么点辞不达意,有那么一点口无遮掩。但你千万不要把他们的这一种“说”当成了漫无边际的油嘴滑舌,甚至是一种对老师的故意抬杠,其实他们的说恰恰是想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个性,积极参与课堂的一种表现。更何况语文教学是开放、兼容并包的呢?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化不和谐为和谐,让语文课堂多些生动,多一些生机。
  比如高三的复习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沉闷,此时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朗诵在课堂中的作用,也认为语文已没东西可以朗读了。其实不然,一段优美的散文,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甚至一句有哲理性的话都可以拿出来读一读,还有学生写的作文也都可以一起来诵读鉴赏一下。这样课堂自然而然就有声有色起来了,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锻炼了语感,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课堂气氛也就热烈起来了,不会显得那么单调和沉闷了。
  除了朗诵之外,语文课堂的辩论之声也是不可或缺的。有辩论才会有思想智慧的火花;有辩论才能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去看问题。譬如吧:我们每一堂课都会设计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达成共识,然后各组之间再展开辩论,形成一种百家齐放,万家争鸣的局面。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本身就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如果每个学生都敢说,乐说,乐于去辩驳,这种“和而不同”的气氛不就形成了吗!
  比如讲庄子的《逍遥游》时,可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对庄子提出的追求绝对自由境界有什么样的看法?”有的人说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有人说庄子是在逃避现实、消极避世、自绝于世;也有人说庄子是要人不成为物的仆役、牺牲品。总之,他们的答案丰富多彩、不一而足,大大超出了我们想像的空间。然后他们据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也许,语文科目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这一点: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皆可。所以说辩论之声看似有些吵闹,其实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忱还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看似学生们为了某些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其实整个课堂还是处在可掌控的和谐之中的!
  此外,我认为欢笑是一堂和谐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元素之一。古语说:“放声大笑,是世间最好的良药!”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农村的学生生性腼腆、害羞,又有一丝怯弱,似乎天性就缺少城里孩子爽朗的笑声。因此,这就需要语文去制造一些笑点,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情绪。安奈特-布鲁肖说:“请严肃对待你的职责,常带微笑,并且成为学校中最乐观的人吧!”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请让我们用欢笑去感染,去熏陶,去鼓励他们,做学生乐观开朗的引路人。
  我想,通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和谐课堂有许多的路可以走,以上只是恭疏短引、轻鸢剪影、蜻蜓点水,难以一一穷究其中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相互借鉴,去努力追寻一条切合农村语文教学的实际道路,让同学们在“和谐之声”中茁壮成长!
  • 【发布时间】2018/6/4 17:38:41
  • 【点击频次】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