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庞思敏

【机构】 广西博白县三滩镇学田初级中学

【摘要】 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和学会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我们地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问题导学,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自学;开展主题辩论,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教会学生主动交流、合作学习,大胆表达;培养探究习惯,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地理。启发学生不断思考、进取、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自主学习;培养;激发;兴趣;探究;
【正文】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尓就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和学会生存的基础。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呢?我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结合近几年自己的地理教改和教学的实践,开展了有关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自主学习创设氛围。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仅如此,教师的角色还应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行为的引路人。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双方情感的交流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成绩的优劣。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动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缺乏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一种压抑感。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提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在初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由于地理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中所占的课时少,一般没有辅导时间,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少讲、精讲、多练,对于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学习。以《大气环境保护》一节知识的讲解为例,其知识的理论性不强,学生对此节内容较熟悉,就可通过少讲或不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自学课本,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以及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方法,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问题导学,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自学
  自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自学是被动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思维从疑问开始,因而提出问题就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就是把教材中贮存状态的信息传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用外部控制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自学达到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如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时,可采用下面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发明了一种名叫“大白沙”的新式大炮。在瞄准目标发射后,炮弹未能击中目标,而是向右偏离了目标一段距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然后结合所讲内容进一步提出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作为自学提纲,把学生兴趣引向深入。如①何谓地转偏向力?它是怎样形成的?②地转偏向力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如何?在南北半球作水平运动时物体发生偏转有何规律?教师拟定和提出问题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依据地理教学大纲对本节提出的教学目标;③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③所提问题要比较概括、避免过细过多;④问题的形式可设计成填空、选择、读图、答问等。
  三、开展主题辩论,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教师组织了辩论活动。让学生以“在南方生活好,还是在北方生活好”为主题展开辩论。全班两个辩论组分别以“生活在北方好”和“生活在南方好”为辩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通过网络搜集材料后,进行辩论。每组选出本组的辩手,负责发言辩论,而其他同学负责查找支持论点的资料。辩手的推选与资料的准备都是在课前完成的。上课时,由教师主持,双方轮流发言。辩论中学生表现相当踊跃,学生们用利用分析讲解、展示图片,及出示支撑自身论点的相关资料。通过辩论学生巩固了相关地理知识,教师对双方的辩论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指出无论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都各有千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这样的辩论,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掌握了地理分析的方法。
  四、教会学生主动交流、合作学习,大胆表达
  合作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死板模式。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必须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地形的变化》这节课时,教材内容涉及到地震知识,我举例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因此,上课前我布置了一些讨论的问题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上网或查阅有关报道,做好课堂讨论准备。我设计了如下讨论问题:1、四川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这说明地形会变化吗?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发生在何时何地?造成什么后果?3、地震分为哪几级?哪些属于破坏性地震?4、地震发生时,你怎么办?如何防震减灾?课堂讨论采用分组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课堂气氛活跃,创设了一种愉悦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体现了学科的生动性、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地展开想象和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培养探究习惯,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地理
  要提升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必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养成探究地理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习地理,也可以在课外主动探究与巩固地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收集资料,观察地理现象,善于以地理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美国这个主要国家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能说说你们所知道的关于美国的相关知识吗?”,之后就有许多学生把自己从电视、杂志、电影、网络等获取的有关美国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分享。这些同学了解的知识,会使其他同学心生羡慕之感,甚至后悔自己平日没有留心观察与阅读。教师此时要对这些见多识广的同学及时肯定与赞赏,并且也鼓励其他同学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注意阅读积累,这样就会启发学生平日多留意生活或认真读书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同时,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例如根据汶川地震受灾情况,可以让学生根据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灾难程度,来分析地震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如,通过关注奥运会的电视直播来学会时差的计算等。
  总之,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拥有较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主客观资源,独立合理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并监控自我学习过程,适时地对其进行检查、评估和调控,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我们地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质疑、探究地理现象,启发学生不断思考、进取、创新的精神,从真正意义上培养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18/7/3 9:25:09
  • 【点击频次】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