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以生活技能为主的特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作者】 田鹏国

【机构】 浙江省武义县培智学校

【摘要】 以“生活技能”为主的特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基于智力障碍儿童自身身心特点的需要,是从特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求和走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特殊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从生活技能培养的背景出发,立足于特殊学生的基本需要,从分层设计,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家校协作方,为特殊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 特殊学生;生活技能;核心素养 ;
【正文】“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素养就是对于人的培养,简言之是“育人”,也是为了让人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的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而对于特殊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就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特殊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特殊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特殊教育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2007年3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培智学校教学以生活为核心。培智学校的生活技能教育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或预设的环境中,以体验和实践为手段,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内容,克服障碍,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的重大举措。因此,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重视对智力障碍学生生活技能教育,为智障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回归融入社会主流,及自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技能教育的背景
  生存是保持生命的存在,生存体验是通过生存能力的实践,生活技能教育对智力障碍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方面,智力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对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挑战,对培智学校办学方向更是一个挑战。2007年,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教育部制定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更突出了培智学校教学应具备实用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同时也强调凸显了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活教育的必要性。
  从我校现在的学生基本情况来看,他们虽然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但受教育的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社会交往的机会,长期在培智学校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生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把培养生活技能作为特殊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培养的目标
  “生活技能教育”为智力障碍学生开辟了一条让学生触及生活、触及社会、通向社会的通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对自我、社会、自然、家庭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校以“一切为了智力障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以“智能与人格和谐发展,教给学生生存本领”为目标,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竞争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发掘其潜能,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技能和必要的生活、劳动、生存习惯,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立于社会或半自立于社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打下基础。
  三、生活技能教育的内容
  “生活技能教育”立足于弱智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生活。
  “生活技能教育”立足于社会生活、社会大环境,“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以社会为课堂的一系列实践性教育,通过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亲自体验社会生活,尝试“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以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以学生现实生活为生活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活动天地,激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培养其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精神。
  1.开设综合教育课程
  在原有的一般性教育课程中,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在选择性课程方面,根据我校的特点,开设以适应或满足当代社会,当今生活的多种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学校通过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弱智学生在综合教育活动中得以缺陷矫治、康复训练,潜能发掘,能力培养。
  2.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一大块内容,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增强弱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挖掘学生学习的资源,把认知为主的生活与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为智障学生搭建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时学校每月都会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或游览风景,或组织攀爬,或团体合作活动等,通过这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多机会接触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以便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3.劳动技术培养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能素质为主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如:编织、缝纫、十字绣、丝网花制作、烹饪、陶艺等一系列实践课程的开设,既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亲自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大脑(智力)、机体得到了锻炼,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获得了积极的情感。通过这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劳动、专业技术的学习培养,为今后的生活、回归社会和立足社会奠定了基础。
  4.信息技术教育尝试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人的整体要求作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智障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生活技能”教育课程中,学校把这一块生活技能教育作为试点实施、研究,对轻度弱智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电脑技术的教学,使弱智学生也感受到了时代的信息、脉搏。
  四、生活技能教育的主要特点
  以体验和实践为主要手段是生活技能教育的要要特点。生活技能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弱智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新观念,提高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与人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与途径。
  生活技能教育的过程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喜悦,体验成功,体验人际合作与冲突,体验个性化人格发展的社会意义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获得真实的感受,不断地省悟,把平时所学的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道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促使自己的个性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1.分层设计,合理确定教学主题。
  例如,在对九月份入学的新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学校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主要是学生一天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认识学校的各个场地和场馆,认识自己的教室和教室内的设备。认识为自己上课的老师。同时,认识周边的环境,认识自己的同桌和全班同学。
  2.衔接基础生活,挖掘教育资源
  例如,在对低段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生活技能教学的时候,我们主要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为其安排基本的本年龄段的教学内容。我们把校内社会实践作为主要的一个部分,为其安排了教室卫生整理,走廊卫生整理,校园卫生保洁,厨房灶台整理这些基本的但是难度较低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家校协作,合力培养。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生活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景。通过家校协作,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用“情、实、趣、新、理”的真实经历深入感悟生活、家庭的温馨、愉悦,帮助学生缩短教材理论和生活实际的距离,从而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对中高段学生进行居家生活教育的时候,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的主力作用。首先为家长做好引导和铺垫,家长在家指导孩子进行居家生活方方面面的教育。同时拍摄好在家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视频,拿到学校,教师进行二次指导。经过教师的指导,家长再次进行二次训练,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把“生活技能”作为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智障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特殊学生未来发展的切实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对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发展其潜能,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了基本的实用技能和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打下基础。
  • 【发布时间】2018/7/3 9:28:36
  • 【点击频次】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