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抓住错误 成就精彩

 

【作者】 张朝远

【机构】 四川省旺苍县福庆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的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错误反射出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水平。华罗庚说过“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算错过题的”。可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许多教师怕学生出错,即或是学生出现错误,也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只是将学生的错误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特训”,以警示学生,但到头来收效甚微。即便是学生能将错误纠正了,也是出于对教师高压政策的惧怕。这样的纠错,可能管得了一时。但是,学生内心深处真的接纳了吗?这种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达成的机械性答题方式,能在学生心里留存多久,又能在学生心里留存多少?
  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去利用它,让它发挥其最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找出学生错误的根源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同样在我看来,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学生错误的根源,也是不可以原谅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捕捉学生课堂错误、找出错误的能力。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只充当“救世主”,多问问当事学生是怎样想的,也可以向其他学生多问几个“你对他的意见有什么看法”,从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找出错误的根源。只有这样找准“病因”,才有利于后面的对症下药,才可能达到治标还治本的功效。
  二、教师的引领唤起学生的纠错欲望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而应该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使用学到的知识来修正原有错误观念和看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强烈地纠错欲望,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
  (一)教师的态度成就学生纠错激情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作业中,差生出错,是由于前期知识掌握不足,对题目意思理解缺乏能力;而优生出错是由于理解出现偏差,并非真的不会;则中等生出错是介乎二者之间。但不论是何种学生出现何种错误,教师必须端正心态,尊重、理解并宽容出错的学生,给学生创造轻松环境,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思维才会更活跃。出错允许重想重答,不同见解允许与老师同学争论,教师要耐心倾听,友善接纳。切不可随意打乱学生的回答与提问,更不能恶语相向。教师不惧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要乐于听到错误的声音,而不是让学生把错误“焖”在心里,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说自己想要说的。只要调动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和求知激情,纠错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互动对话,增强纠错信心
  其实,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错误都是非常有共性的。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8)×25,学生很容易就弄成4×25×8,将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弄成一道连乘的题。又如:计算+×,学生就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当然作为教师,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但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经验主义的原因出错了。这时,更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引领他们正确的思考,理性的分析。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既可以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总结学习方法,又能端正他们学习数学应有的严谨态度。给他们充分的自信,让他们自行完成反省,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学生最多只是接受了“鱼”而永远不会“渔”。
  (三)巧抓时机,加深纠错烙印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必须头脑清醒,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的处理学生的错误。
  有些错误一经出现,教师必须马上做出反应,及时引导学生纠正使其明白。比如:在教学用分数乘法解决“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后,在引导学生理解“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时,一学生回答:“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就是青少年心跳次数比婴儿少。”很显然他这种回答是错误的,他只是简单地交换了两个相关量的位置,没有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没有领会到他这一调换,标准量及单位“1”的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时,老师利用了学生这一错误理解,及时出了“4米比3米多几分之几?3米比4米少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供学生比较讨论,使学生明白标准量变化其结果就不同。尽管在课堂上花了大量时间,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但是在课堂上把学生的错误化解了,解除了学生心理的疑惑,其效果可谓是空前的,恐怕比完成一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要重要得多。
  也有一些错误,是学生即出即改的,不一定要立刻指出来,教师只需要将学生这种错误记下,待到时机合适再以例子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激烈的思维碰撞,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刻。比如:我在教学“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时,出示了练习题目:“一根绳长100米,用去,还剩多少米?”一学生在板演时出现了“1-=(米)”这种错误,因为是表示剩下部分与整个绳长的关系,而不是具体的数量。该同学很快发现不能带单位,就立即去掉了。这一幕被我捕捉到了,但我并没有马上将这一问题提出来,而是在第二节课上抛出一道练习题:“一根绳长100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同学们看了题后惊呼起来:“这题上节课刚做过!”“太简单了!”......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不对不对,这与那道题不同!”“就是啊!”顿时,教室里声音小了很多,都在认真重新审视这道题。“嗯......是一样啊!”“不一样,这儿的有单位!”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这儿告诉的是用去的实际长度!”“上节课里那个是用去部分与绳子总长度的关系!”......通过两题的对比,很快大家的意见统一了。一个有可能犯的错误,在我的冷处理中解决了,学生收获了深刻的印象。
  可见,教师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达到真正理想的教学效果,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在纠错的时机选择上着实要下一番功夫。
  三、在错误中唤醒学生的“责”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反思错误的过程中自我成长,在反思错误中学会学习。让学生针对错误进行反思,反思当时是怎么思考的,并对此质疑,引导学生转换角度重新审视问题。否则,学生容易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只管做,对不对是老师的事。至于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不回去好好反思的。因此,学生往往会自己的思考缺少应有的负责任态度。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学生经历从错误观念引出深刻教训的过程,正如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让他亲身体验,亲自投入,形成踏实的学习态度,利用纠错机会建立对学习的责任感,这样就能让学生变得成稳。
  学生正确的大都想法一样,错误的则各有各的价值。来自学生的错误弥足珍贵,合理的利用它,会给教师的教学锦上添花,也会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让合理利用学生错误成为教师的专业自觉,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精彩。
  • 【发布时间】2018/8/1 12:20:55
  • 【点击频次】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