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课活动化教学策略

 

【作者】 李梅青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滩面镇新旺小学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课程的基本方式,它超越了教室、学校的局限而将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密切了学生与社会、自然、生活的联系,是走向学生现实生活并连接未来可能生活的课程。它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努力向着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小学综合实践课活动化,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 综合实践课;活动化教学;教学策略;
【正文】综合活动课是我国新课程方案规定的,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好多老师都望而生畏,不知该如何下手,有些学校甚至避而不上,使之形同虚设,不仅浪费课程资源,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作为一名实践课教师,首先应该对这门课程有个全面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没有预先设定好的框架,也没有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发展而获得新知的共同生成过程。那么,在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我们如何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呢?
  一、充分认识综合实践科课程设置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来源于生活,只有将学生放到生活实际中,才能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再受课堂的束缚,可以灵活地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出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实践课教学大多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的配合,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作业时,学生之间必须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交流的技巧,并且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生带入了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认知和对待自己的情感态度,并且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在彼此的交流和合作中真正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化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活动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反对传统学校以成人、书本、教师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自发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自身活动为教育过程中心。2.课程整合的理论。课程整合的理论认为:知识本身都是相关的,都是以事物整体的形式呈现于人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才人为地把事物分学科割裂开来进行描述,把知识分割为各个学科、各种领域。因此,学科间的联系本来就是很紧密的。小学教育如果一味地按研究者确定的知识分类进行分科教学,只会给学生造成“知识本身很枯燥无味,学习知识、研究知识很可怕,知识一点也不可爱”这样一种知识本身的误解。学科整合,其实是还知识以本来面目,让知识以一个整体可爱可亲的形象出现。3.新课程改革理论。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利。提出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角色,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学生学习菜单的提供者,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等。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教学资料。小学综合实践课不仅需要实地考察,更需要收集相关资料。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信息收集和发布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信息网络库中含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可以挖掘出对综合实践课程有用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六年级课程中的《认识自我》,教师如果仅用言语表达教学内容和思想,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照片直观地看出变化的地方,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还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到该课程的主旨。2.依托家庭,拓展信息渠道。现代教育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应该走出课堂,在家庭以及社会的配合支持下,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学校,学生在家里的时间最长,且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最多,因此,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根据家庭成员提供的学生的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特点,包括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3.丰富活动方式和内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地点不要只局限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所,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一些比较新鲜的场所,比如车站、码头、广场等,这些地方人流比较密集,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考察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以将活动的时间安排在周六或者是周日,在家长以及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此外,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不仅包括摄影、交际等内容,还要涉及购物、工作等内容。通过这些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自我判断的能力。4.密切联系社会。现代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学生早晚都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因此,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教学时,应以社会体验为主要的教学内容。5.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综合实践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策略选取不当,那么将会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力图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导学,全面提升实践课教学质量。
  四、综合实践活动化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列,共同构成新课程的基本结构,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科知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文学、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二者打通进行。3.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按学段进行分层次的协同开发研究,制定年级段学习目标。4.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5.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将每周的时间可以灵活使用,根据需要将综合课与某学科打通使用,必要时可将几门课时调剂集中使用。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找寻、挖掘生活化课程资源,要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联系五大生活领域,着眼学生未来的可能生活。在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真心实践中去拥有一份追求探索的热情和执著,不断丰富和拓展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起更宽广的舞台。
  • 【发布时间】2018/8/1 12:25:04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