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邱亚男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 新课改以来,传统课程与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呈现的课程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在对比中发现:传统课程的“满堂灌”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严重背离,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理念,进而发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正文】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促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学生,在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中,要知道既有内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知识水平尚缺还不会独立发现问题,仅凭教师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但外在因素却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发挥作用。传统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不愿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给学生提供过多的现成答案,而应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于无形中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
 如上梅兰芳学艺一课,开课伊始,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一边欣赏梅兰芳演出剧照,一边听录音《霸王别姬》中梅兰芳的唱段)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听了他的这段京戏,请再读课题,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承接教师创设的这样一个质疑的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梅兰芳为什么要学唱戏?”“梅兰芳怎么学戏的?”“他学戏的结果怎样?”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要想寻求问题的答案,自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创造心理安全和谐环境,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夫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绝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式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明原因,提供解决问题可用的资源;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创设引趣激思情景,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一位教师执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这两个句子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浓厚兴趣。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的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适时点播引导,使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的乱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1.提供的示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出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绳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2.选择的时机  实践表明,在合适的环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中常见的提问时机有:(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三顾茅庐》时,一个学生提出:谒见是用在下级见上级或见地位较高的人,刘备当时是皇叔,手中握有一定的兵权,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住在茅草屋里的一个农夫,这儿用这个词是否恰当。这个问题就提得好,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筋。通过讨论,学生知道这儿用谒见一词,正反映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2)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文好题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板书课题之后,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让学生思考:你有没有什么疑问?经过一会的沉思,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天堂?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这个天堂什么样?为什么会是鸟的天堂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把文章的脉络和学习的重难点清晰的勾勒出来了。(3)在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五、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并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足见提问习惯形成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形成提问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在态度上坚持鼓励学生提问,为此,要坚持始终尊重学生,以肯定为主。在初始阶段,持之以恒地鼓励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勇敢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将此习惯真正贯穿在每一课时。同时,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认真对待,即使问得不好,也不能随意批评,抑或是流露出失望、谴责的表情动作,而是表扬学生的勇气,鼓励其下次问得更好。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教师欢容的态度,才能保证学生提问习惯的逐渐形成。

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针对标准答案普遍存在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仅凭记忆便能取得优异成绩,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惟其这样,学生才能产生问题的欲望,或针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更有价值的创新答案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理解,鼓励他们发表具有个人特色的意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对问题作出不尽相同的理解,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心灵自由飞翔。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直接推动了活跃课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种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很难保证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做到一蹴而就。这就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实施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郑尔春;浅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式[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28

2 肖丽娟;;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0707

3 胡晓青;;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2

4 王智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4

  • 【发布时间】2018/10/14 11:17:11
  • 【点击频次】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