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以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为背景的个人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李 莉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经过部分省市新课程改革试点后,2017年教育部《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颁布和推广,适应《课标》的高中生物课程形式顺势而推。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源自于课程改革,所有课程改革都依赖于教学活动去落实。那什么是课程呢?课程和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1、课程与教学关系
  1.1课程的定义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认知对课程的理解是各异。有人认为课程是教学的科目,这是个历史悠久的理解,比如: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国外的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多种理解:①课程是教学活动;?是学习结果;③是学习经验;④是社会文化再生产;
  笔者比较赞成课程的广义狭义说。
  笔者认为:狭义上课程是由教育部或相关部门编制的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教育所适用的教材。广义上课程可以是教师用来教授的所有教育性资源、活动和活动结果的统称。①教育性资源可以是课内的或课外的;②教学活动的过程本身可以成为课程包括此过程学生的错误,杜尚荣说:“我们要感谢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他们的错误或不成熟将成就未来的成熟。”③活动的结果可以是教师的反思结果,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本文中界定的课程是教育部编制的人教版教材,即狭义的课程。
  1.2个人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一个分级的概念,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人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由学校教师编制并实施的课程。个人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特色在头脑中形成的动态存在,对于个人课程笔者有三种理解:①个人课程是以教材和教辅为依据,对现有的知识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的教学内容;②个人课程是教师根据课堂、学生、个人经验重新开发的新的知识体系。前一种的个人课程是基于教材和教辅的个性化,操作会显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③个人课程是教师教学中的一切有教育性的经验和性格感染。
  2、生物核心素养的产生背景
  2.1核心素养是有限学习时间和无限的课程资源矛盾的产物
  2011年新课改以来,教学目标从“双基”转变为“三维目标”,2017年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推测会应运而生。
  过去知识的知识和目标有以下特点;①知识来源:主要是源于教材,即是教材说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就是一个教教材的年代。②教学目标单一化:如清明时期,只要背下《四书五经》就可以考“状元”了。即使是改革开放后基于知识本位、教材本位的教学依然是主导地位。
  当代社会已经由电子时代向大数据时代过渡,资源庞大、资源庞杂、一天的信息量是2000年前的数倍,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巨大的课程资源如何整合?在庞大的资源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素养丛,如果所有的素养都养成,这是很难达到的,也是没有必要性的。学生要形成适应社会、适应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形成学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聚焦核心素养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3、个人课程是个性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
  教学的含义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流派或个体对教学的定义各不相同。最盛行的是教学广义狭义论,(这里不赘述。)而笔者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一对辩证概念,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活动,要实现培养活动要借助课程作为媒介,所以教学是利用课程为媒介培养完整的人的活动。
  3.1课程辅助教学说
  课程和教学是一对概念从,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的关系。课程是名词性的存在,而教学是动词性的手段。课程之所以成为课程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教学中能因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预设的课程内容。在中国现在的学制背景下,教学内容的基本来源于课程,更确切的说是国家课程。课程是教学的资源的重要来源,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得以落实。课程和教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都服从于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人。
  3.2个人课程中落实生物核心素养
  个人课程是教师对庞杂的教学资源的进行个人的理解内化,通过资源整合和设计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生活学习经验、周围的实物、学生的时效性生成情境都可以成为个人课程。
  3.2.1有意义的教学
  在中国的长学制下,教育目标是培养能承担社会、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整的人,教学几乎是毕竟途径,从幼儿到23岁左右,如何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基础教育)贯彻学科核心素养?知识怎样内化成学生素养?笔者认为,知识是有素养的,但是知识的素养是内隐的,即使是用文字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无意义的,只有当素养成为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等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有意义的教学是知识转化成学生素养的过程,学生是否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图式或图式丛,平衡整合并同化知识。同化的知识在实际情境和解决生活学习困难出现的时候,能理智的思维、科学的探究才是学生的素养的形成。可以说素养的形成具有滞后性。
  3.2.2个性教学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
  2017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新课程理念有四条:①核心素养为宗旨;②内容聚焦大概念;③教学过程重实践;④学业评价促发展。核心素养是由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四个部分组成。
  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实践、生活时的能力和品质。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策略、方式让核心素养平稳落地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有效教学的进行。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甚至有的时候是终生性的。个性教育是教师“个性”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个性不是简单的性格的理解,而是教师对于知识的理解、生活的态度、思维的方式、审美的情趣、兴趣的宽窄等,这些因素在课堂生活中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滞后性的。(可以调研证明)
  4、高效个人课程的开发来源和关键因素
  个人课程开发根本上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性经验。个人课程的界定宽泛的情况下,我主要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解释:
  4.1个人课程来自班级管理过程提炼心得体会
  我发现很多班主任都愿意将班级事务,举个例子,比如做班刊交给学生干部带头,其他学生一起完成,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更主要的是,很多班级的班刊确实做得很不错。如果以此为基点也是很好的理论生长点。
  4.2个人课程来自教学实践解决教学问题
  很多基层老师在教育教学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对于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生工作都很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是很多理论研究者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那么,如果既能一线教学又能将一线教学的理论提炼出来,断然应该是很有价值的。教师个人的课程不一定以教材形式存在,可能就存在于头脑之中存在的相对稳定的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遵循: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的原理和步骤,在教学过重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教育性的经验,通过教师的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成适合本校本地学生学情的课程内容。当然,课程后教师、教材、学生评价后再进行反思将课程完善也是课程优化的必要步骤。
  4.3个人课程来自学生的错误
  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来源。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可以成为课程。学生的错误可以成为课程,正确的认识学生的错误,错误可以提供很多素材,我们要感谢那些将错误的观点分享给我们的人,在错误中去启发,会在错误中发现真知。如果学生每一个事情都做得很对了,就没有必要听课了和参与到教学中来了。
  在课堂上不禁止、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符合本土性的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适应”。既做到教学相长,又达到了教学目标和个人发展。
  • 【发布时间】2018/10/10 8:38:27
  • 【点击频次】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