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巧用乡土史资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 姚北萍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教学处于这样的地位,中考满分50分,高考算等级,属于副科。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是这样上的:教师讲课本、学生背课文,然后出一张由选择题、材料题组成的试卷评价学生。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历史与学生的联系就是那些知识点和枯燥的试题。学生是这样学的:对学历史和历史课缺乏兴趣,上课不听,考前突击,结果是知识张冠李戴,寻找历史发展之规律、吸取历史之智慧、拥有家国之情怀成为空谈。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得不到彰显。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近年来我们市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是:巧用乡土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之兴趣,最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经过研究,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从乡土史资源入手。因为学生对家乡的人文掌故和山川风物等有着直接感性的认识,怀有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引用他们熟知的乡土史资料,能有效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很快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主动性。
  于是,在深入研究国家课程课标和国家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地方史资料。它包括:本市本乡本土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历史见证人和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人力资源。经过几年试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下面与大家分享。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讲述《北方的民族汇聚》《江南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利用“靖江地图”,介绍靖江地理环境、居民形成及经济文化发展过程:
  靖江位于江北,受淮左文化的影响,是苏北人。南与张家港市、江阴市和武进市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利,是江苏省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原是长江中的一片沙洲,宋代移民垦殖,以后逐渐与北岸连接。历史上先后属于常州府、苏常道和泰州、扬州专区等管辖。靖江土肥水美、气候温润,这样的自然条件正是孕育吴文化的重要自然载体。因此靖江又是一个吴文化流行很明显的城市,无论是社会组织、风俗习惯、人民心理和民间语言,靖江绝对是个江南化很明显的地方。在历史上,靖江地区东吴人、江北人杂邑,并不断融合。从今天吴文化呈主流的现象来看,东吴人应占有大多数。但此地还存在一些江北文化的承传人群,即沙上人,他们主要分布于西南紧贴江南的滨江地区,主要是由于迁居时间较短而文化形式还保留至今。
  独特的地理位置,大量的民众迁徙,多变的行政划分,使得靖江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靖江的民俗文化即呈现多元化、大融合的特点。
  教师请学生在“靖江地图”的东南西北等方位补全邻居乃至全国各大省份与江、海、河流、山脉名称等,课外延伸是调查靖江经济发展原因。通过类比讲解,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物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缩影,与祖国历史血脉相连,由于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更能近距离地感知和触摸历史的痕迹,所以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
  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的背景和措施,教师请讲不同方言的同学用自己的方言说一段相同意思的话,并介绍自家姓氏的来列。然后教师介绍靖江方言的形成过程及几个大姓氏的由来:
  靖江话似江南话(吴语)而地域又不在江南;靖江在江北而所讲的话又不是江北话(江淮官话),这一独特语言个体的形成与靖江历代移民相关,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
  初有人烟时期。靖江成陆之初,吴大帝曾派人在此牧马,牧马的军士,便是靖江最早的先民。那时靖江的语言大概以“军语”为主;即使军语,也该属于吴语,因为那些兵士大多是祖籍吴郡的孙权从江南招募而来的。
  第二阶段
  江淮流民时期。这一时期靖江隶属泰兴县,尚是一个小沙洲。靖江最早有案可稽的移民,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渡江淮流民于阴沙”。传说靖江的朱、刘、陈、范、马、陆、郑、祁八大姓氏,就来自于那批移民,其中包括来自邳州宿迁等北方地区的移民(祁姓等)。那批移民的语言是徐鲁话和淮南方言。北宋时期淮南方言和吴语已经有很大区别,但这批移民的人口并没有超过土著,所以方言也被同化。
  第三个阶段
  隶属江南时期。元代以后,靖江划归江阴管辖。这时,江阴有人开始移居靖江。如元末江西人刘兴,因击寇有功,受“千户”之封,其子孙即落籍江阴及所属马洲,世为巨族。明代范子惠,系范仲淹的后裔,初居江阴,后其父遇盗沉江,即与兄同涉马驮沙,田园渐广。靖江建县后,隶属常州府,在此后的500多年中,有460年属江南管辖。此间靖江与江南交往频繁,江南来的移民也逐渐增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靖江话的吴语属性,并带动靖江话向现代吴语发展。在靖江,尽管许多地方靖江话与江淮话仅一河之隔,始终改变不了靖江吴语的基本特征。不过自古以来,不断有人从北方方言区迁人靖江居住,靖江话又长期处在江淮方言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掺人了江淮方言成分。
  结论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靖江方言也不例外。而且是由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带向四周扩展。移民为靖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以上内容学习,学生理解了人类在迁移、生活、生产和管辖中不断交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就理解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现象。
  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初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初中教学重要目标之一。部编历史教材中每课都有大量原始材料,在教学中除了用好课本材料,还师生共同适当补充地方史资料。
  学习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教师布置了一道社会调查题:你知道“靖江讲经”这一民俗吗?它讲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情况下讲?准备一周时间,活动课分享交流。师生搜集材料如下:
  (视频略)
  靖江讲经是江苏靖江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说唱曲艺形式,讲经的“经”称为《宝卷》,是从唐代变文而来,变文是一种佛教俗讲,即将佛具里的神变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来。它是传播佛教教义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最早的说唱文学。《宝卷》传入靖江约于元末明初,到了清代,经过讲唱者——“佛头”的不断口头加工,已发展到基本定型阶段。靖江讲经以纯粹的靖江吴地方语言流传于世,并自成体系,独具地方特色,是中国古代宝卷至今唯一还在民间以“做会讲经”形式讲唱、传承的“活化石”。主题是劝善,通过因果报应故事引导人们行善积德,是一种民俗信仰和娱乐活动。
  靖江宝卷既受南北方讲经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传承过程中又加入了许多地方特色,形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融佛教俗讲与民俗、民谣、传说故事于一体的靖江宝卷。如圣卷中最著名的《三茅宝卷》中的三茅真君金乾、金坤、金福与正宗道教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除了时代外,一切行事都不同;《大圣宝卷》中的张长生与历史上的泗洲大圣时代、国度、姓名也全无关;……
  通过交流、描述和讨论等方式,学生不但了解了“靖江讲经”这一民俗的内容、形式、流传时间、靖江百姓的文化生活、欣赏趣味,得出了靖江文化是多种文化交融结果的结论,理解了“靖江讲经”的意义和地位;还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素材的分析比较了解了过去,同时也表示今后会关注“靖江讲经”和理解祖辈们的观念与娱乐。
  四、守望乡土文化根基——激扬学生的家国情怀
  悠悠乡土文化,拳拳家国情怀。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开始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乡土资源具有“近、熟、亲”的特点,学生可凭此直观地感知历史,使历史教育跳出课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框架,进入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密切关联的世界。
  教学“宋代民间传统节日”时,教师给一周时间让学生采访和调查靖江过年习俗,写出记忆深刻的过年场景和感受。资料整理和过年感受如下:
  靖江的过年习俗——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沙上有民谣:“老奶奶,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错综复杂而香甜诱人。煮腊八粥是祖宗的匠心独具,一锅腊八粥里花生、红枣、蚕豆、南瓜、番芋、芋头、黄豆、白果等应有尽有,一碗腊八粥,总有捞不完的美味,捞不完的希望。
  腊月廿四靖江人的小年,祭灶日,春节亦由祭灶揭开序幕。传说灶老爷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为了让灶老爷“好话多说,坏话少说”,每年腊月二十四人们要在灶神神位两侧写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焚香磕头祭拜。祭拜结束后,要将旧的灶老爷画像取下,在香炉里烧掉,意为“送灶老爷上天”。然后在大年三十再换上新的灶老爷画像。
  腊月廿七 杀猪割肉,炒蚕豆花生,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廿八除尘,腊月二十八是沙上掸尘日。掸尘的目的是为了过一个清爽的春节。沙上有谚语:“腊月不掸尘,来年招瘟神”。
  大年三十 “请老”,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除夕守岁”,靖江人会在除夕之夜通宵不寐,打牌、喝酒、聊天,放鞭炮。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年在腊月三十晚上出来吃人。为了防止“年”的侵袭,人们关上大门,灯火通明地守岁,这样“年”就不会入户伤人了。
  正月初一早晨必须烧香、点烛,煮好的团圆,第一碗敬奉神灵,第二碗供奉祖先。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有时候还会有唱凤凰的来到你家,敲锣打鼓,寓意一年兴旺,这是靖江独有的特色!
  正月初二不扫地,谓地生日。初二起,外出拜年。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五财神日子。靖江人对财神爷的信奉,可以从初五大清早的鞭炮声中领略到。“财神到,放鞭炮”,初五的鞭炮消费一点不弱于大年初一,敬财神菩萨更不含糊,三跪九叩,无比虔诚。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大家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正月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正月十三起,各家晚间在佛像前点烛掌灯,欢聚于灯前,有的约邻居聚于一堂,在佛前请“九姑娘”,卜问少女的愚、智;或请“田禾姑娘”、“灰堆姑娘”等等,预卜当年年岁丰歉、人畜吉凶。如有患眼疾者,还许愿于来年灯期悬挂“天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最后一个欢乐节。元宵节又是个文化意蕴深广博大的节日。相传,旧时正月十五正东圩文昌庙举行庙会,人们看灯会、逛庙会,好不欢乐!
  学生们对过年的感受是:春节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春节是个团结的节日,人与人在互相祝福声中和睦相处欢乐愉快。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与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靖江的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缩影,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受人喜爱,深入人心。今后不管在何地,不管做何事,家庭、家乡、祖国永远是他们的身心归宿,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是他们不变的情怀。
  把乡土史资源引进历史教学,并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彰显,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改善。可见把乡土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好处多多,且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吕森堂《马桥明墓发挖纪略》,载《靖江文史资料》第14辑,1997年9月。
  [2]王国良先生抄录本《中国靖江宝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版。
  [3]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车锡伦先生《江苏靖江的做会讲经》
  [4]《泰州文献》《靖江县志》
  • 【发布时间】2018/10/10 8:41:28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