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快乐,从画画开始……

 

【作者】 李娟娟

【机构】 湖南省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孩子们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画画?” 
  家长们问:“什么样的儿童画是好的儿童画?”        
  作为美术老师,我想说,画画是为了快乐,能快乐的表达自我,快乐的探索创造就是好的儿童画。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举办了一次小学生书画展,当时,老师专门辅导我画了幅国画《荷花》,很耐心的给我讲授中国画技法,才一上午我就学会了画荷花。老师一直夸我画的好,学得快,说我将来是个当画家的料。那幅作品也确实获了奖,好多人都表示赞赏:“一个八岁的孩子画的跟大人一样”。我当时很得意,从此以后,每次有比赛我都画《荷花》,还天真地以为以前的那样自由的涂鸦之作也拿不了大奖。在连续获了几次奖之后,忽然觉得没意思了,因为别的不敢画了,也不会画了,我觉得自己只会画荷花,甚至也没有了尝试画别的事物的欲望,停下了手中的画笔。直到上了高中,学了素描,才又拿起了铅笔画画。可这时候已接近于成人了,画画的创造表现也不再如孩童时那般纯真、随性、浑然天成了。
  直到今天我成了一位美术老师,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会觉得没意思了,因为我成了一个复制的机器,没有了自由的想象与摸索的空间,无法从画画中感受到快乐了。
  纵观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的画作,似乎都有个固定的模式,拿起笔来就是一轮太阳、一棵大树、蓝天白云,花草小鸟。画的房子也是,三角形的房顶,正方形的房间,长方形的门和烟囱,上面再加几个小烟圈。看着这些,我不由的开始深思,其实我开始画画时,也是这么画,也许儿童画册里那样画,又或许因为老师教我们那样画,也或许小朋友们都那么画,于是也就跟着画了。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们还是这样画。为了打破孩子这种固有模式,在一堂美术课中我首先给孩子们一张纸,让他们在上面画出他们所知道的所有图形,刚开始他们也只是画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这些常见的几何图形,随着我提示的开始,出现了草莓形,苹果形……越来越多,然后我让他们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大小适中画在素描纸上,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依次相连,最后画面差不多满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的房子,让他们自己加上门窗,这时孩子们明显活跃了起来也出现了葡萄形的窗户,最后意外的收获是两个相邻的孩子无意中发现他们的画连在一起效果也不错,于是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把两张画放在一起变成了被分开的一幅画。然后其他孩子都开始效仿,这样一个独特的建筑群就出来了。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关于他们的房子也有很多美丽的故事。并且我发现每两个孩子画面的连接处是最精彩的地方,因为他们要花更多的心思在那,使他们两个的画看起来连接的更自然。孩子们也学会了怎样和身边的朋友去合作。我被他们的作品深深感动,我想用最优秀的设计理念去形容他们,却一时词穷,直到回家还在想这件事,突然想到包豪斯设计理念,创造、组合、和功能,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最棒的画家,设计师。
  我发现,当给孩子极大的空间时,一切皆有可能,孩子的世界天马行空,奇妙无比!在一节撕纸课上我设计了粘贴借形想象,不仅教育孩子废旧纸张再利用,还提高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孩子创编故事的能力。刚刚还看不出是什么的小朋友,通过“孙悟空”变变变,不一会就把一张张被撕剪过后的废纸变成了小猴子?、大象?小鱼。。。非常形象,然后添加创作,大胆讲述故事。听孩子们一个个根据已有经验把一幅幅的画面讲述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大象在和饲养员较劲,它不想练顶球可饲养员还要让它练习;小朋友领着小猴子在练本领;小鱼在水里自由地吐泡泡;小鸡在沙滩上晒太阳……童话世界天真无邪,孩子们大胆地创造想象快乐地讲述独自的内心世界。
  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像美术学科这样全方位培养人的素质。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无处不渗透着文化自信,剪纸、陶艺、扎染、国画、、、国庆节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亲手给亲爱的妈妈制作节日礼物,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快乐。
  著名的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李跃儿也说:“画画不是教出来的”,在绘画探索中,孩子可能出现“乱涂乱画”的现象,他们尽情的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画面的结果是五花八门的,但他一定是最快乐的。谁又能说我们的孩子不会画画呢?
  • 【发布时间】2018/10/10 9:27:48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