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李 立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第五中学

【摘要】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师要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渗透,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 德育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渗透;
【正文】“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
  一、利用课本中的故事启迪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我们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些故事的积极意义启发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可通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答应郑伯出使秦国”的故事,培养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可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荆请罪”这一小故事,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利用《陈情表》中李密为尽孝道,辞不赴命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学会感恩父母;利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想到母校前途便黯然落泪以及在反动派的枪林弹雨中与同学互相救助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追求真理、不畏权势、有远见、有责任心、团结友爱的新青年。
  二、借助教学语言的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基于彰显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合理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进而培养其道德情感。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教学语言涵盖课堂导入语言、过渡语言、点拨语言、结束语以及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等内容。现以教学导入语言与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为例加以说明,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握和使用生动地导入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凝聚。从而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探求渴望。在讲授《活板》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书籍印刷的方式这个问题,学生集思广益,阐述个人见解,笔者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细致阅读文章,并思考古人如何实现书籍印刷。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有效的教学内容衔接,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魅力。此外,教师应利用示范性文章朗读实现德育目的。笔者在讲授《春》一文时,注重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文章朗读,从而使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炙热的情感。
  三、在高中德育教学中,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虽然多次笑场,但是因为事先的排练与理解,表演时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借助文章人物角色,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熏陶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卓越道德品质的优秀人物。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优秀人物道德品质的向往与浸染,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在讲授《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要求学生把握人物的言行举止,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共产主义精神。在讲解《论语八则》时,笔者的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弟子子路等人的言行举止,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为人应当谦恭的人生道理。
  五、在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
  对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大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由于他们的性格、观念、情感等正在发展形成中,具有不稳定的特点,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有益读物来满足其生理、心理的需要,以引导其健康成长。教师有计划地推荐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提供楷模的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决定了它的特殊教育作用,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特长,都可能在课外语文活动这块广阔的天地里得到发展。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如在看完央视“感动中国”节目后,开展“寻找感动”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感动。在活动中他们会发现文学作品、语文课本、周围生活中不乏许多令人感动的素材;会发现伟大有伟大的感召力,卑微也有卑微的震撼力;会发现自己虽然很平凡,也许感动不了中国,但可以从感动身边的人做起,留下关爱,带来温暖。这样他们在寻找中获得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总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邱颖.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德育工作的相关探讨[J].新课程,2008.(16).
  [2]唐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J].课外语文,2008.(22).
  [3]唐成.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语数外学习,2007.(11).
  [4] 孙鼎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语数外学习,2007.(11).
  [5]吴曼溪.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之我见[J].课外语文,2008.(22).
  • 【发布时间】2018/10/23 15:15:38
  • 【点击频次】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