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关注“弱势群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 李德广

【机构】 广西那坡县坡荷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三尺讲台上进行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心里总不免有些愧疚:短小的一篇新课文,学生预习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得磕磕绊绊,因为有些字根本不认识;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本字典还是读不准,字查到了,可拼音不会读;每次作文,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三节课没有一丝笑容,小眉头拧成一个疙瘩,从他们身上根本找不到“一吐为快”的感觉,写出的文章干瘪短小,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曾经有一位小学毕业生学了六年语文,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我时常扪心自问:“语文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可仔细琢磨一番,便不难发现,多彩的只是个别学生,活跃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谁又能真正在平常教学中关注那些为数不少的学困生呢?很多时候也不过为了迎接考试而“恶补”一下罢了。
  学困生,令大多教师都头疼的一个字眼。他们知识掌握不牢固,能力无从培养,没有上进心,是学校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重点,更是难点,我们不能忽视。如何帮助学困生,这成了一线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的焦点问题。
  一、“要想教好孩子,先要喜欢孩子”——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
  “要想教好孩子,先要喜欢孩子”这句话并不是哪位教育专家、学者的名言,这是我校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告诫我的肺腑之言。是的,爱是架设在师生之间的桥梁,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爱更是学困生奋进的动力和源泉。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我班一个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女孩却能坚持写日记。虽然语句不怎么通顺,错别字特多,但内容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她的水平能有这样的毅力,让我刮目相看。随后,我在班里对她大加赞扬,号召所有学生向她学习,并在她的允许下帮她进行了认真修改。后来,她在一篇日记里,竟然把当时的情形记叙得清清楚楚,包括我说的每一句话,语句通顺,情节感人。她最后是这样写的:“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感谢老师给了我信心,今后,我一定再努力,不古(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多可爱的孩子,多令人欣喜的进步,这些整日埋在自卑深渊的孩子们,哪怕老师给他们一滴水,他们也会以涌泉相报。让我们关爱这些孩子,关爱这些本没有错,却备受冷落的孩子,让他们懂得“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的道理;关爱这些心存希望,却只得到失望的孩子,一个微笑,一个赞许,一句关心,也许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关爱这些蕴含巨大潜力,却无人挖掘的孩子。让我们做个火把,重燃他们的自信;让我们做个舵手,引领他们人生的航船。正如我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下的:“老师,您是妈妈,我们是您的四十个孩子……”父母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充满爱和尊重的教育还担心不成功吗?
  二、没有语言积累,用什么写作文——关注学困生的知识积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对过分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做法进行批判,提倡人文教育。的确,人文教育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没有知识储备的人,怎样发展思维?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对学困生而言,扎实的基础知识无疑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坚强后盾。正是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常年“沉淀”,才产生了“差生”,而年级越高,成绩越差,当然转变的难度就越大。因此,每个年级段的任课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应该明确自己为孩子打好基础的重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对学困生需要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练。试想:不识字的学生怎么阅读?没有语言积累的学生,用什么写作文?当学困生具备了识字、写字能力和相对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愁读不了课文,写不好作文吗?
  三、“你关注过学生的负担吗?”——关注学困生的接受能力
  学困生,顾名思义,属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与优秀生有差异。既然有差异,那就不能搞“一刀切”,不是人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读出课文韵味,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你关注过学生的负担吗?”斯霞老师的这句话发人深省。教师进行教学就应该考虑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学困生与优秀生切不可同题而论,他们接受能力差,我们不妨采用慢一点、简单一点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现代教育中的“分层教学”、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等教学形式就关注了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让他们这些知识的“就餐者”在层次不同的“自助餐厅”中,既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饭菜”,又能吃得饱,吃得舒心。
  四、既然智力有差异,成绩怎能无高低——关注学困生的评价改革
  众所周知,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乃至经济条件的不同造就个性迥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何况,学生智力上存在差异已经形成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都承认学生有差异,为何还因学困生的低分而“咆哮”呢?分数决定一切的时代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在多元化评价的今天,我们对那些拿不到高分的学生另眼相看了吗?评价方法的确在改变,从单一的分数制到现在的“五角星”“大红花”“优良、合格、不合格”,多样的形式仍然改变不了他们在师者眼中的印象。其实,他们在课外的生活是五彩的,而课堂上却是暗淡的。他们都有与旁人不同的个性与思想,为什么不去挖掘他们的潜力,而只与他们的分数较劲呢?评价制度的改革要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关注学困生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看到老师的评价,心中升腾的不再是无地自容,而是信心倍增。在我的学生的练字本、小练笔作业中,得“优”的并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很多学困生只要有了进步,我就会毫不吝啬地赏给他们一个“优”。一个“优”字,告诉学生你的努力没有白费,老师期望你有更大的进步;一个“优”字告诉老师,这个学生是有希望的,要好好帮他;一个“优”字,让每一个学困生都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悦纳学校教育。有希望的教育也一定是成功的教育。
  学困生,这些学校里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春风化雨般的关怀,身为人师,关注他们的发展,方育得满园桃李!
  • 【发布时间】2018/11/3 16:13:48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