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与教育

 

【作者】 张 红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也涌现出来,形成强烈的碰撞。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新的形势要求我们除了关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外,还要关注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小学作为一个极易受到各种思想影响的阶段,在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让学生在心底里接受它,达到很好的效果。”目前学生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缺乏兴趣,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有效发展,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教育成为当前小学素质教育重要研究话题。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小学生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客观认识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影响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才能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生道德的发展。
  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他律→自律。他律阶段一般从5岁到10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受外在价值标准支配,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规范他定性,也就是说,道德规范一般是由家长、教师等权威人士制定,不可违逆,需要严格遵守;第二个特点是意向缺失,儿童对错误的判断过于关注后果,不考虑人的意向。
  自律阶段一般是指10岁以上。在第二阶段,儿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他的道德判断超越了第一阶段,受自身价值观点支配,表现出下面两个特点:第一,个体认为规范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根据客观需要进行修改,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互惠,即它对全员都有好处,兼顾自身与他人的利益;第二,意向性明显增强,个体判断行为一方面要看结果,同时也关注意向。
  皮亚杰的两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与趋势。从他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处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阶段。了解小学生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及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形势下小学生道德发展特点
  对小学生道德现状调查发现,在学校教育作用下,大部分小学生道德素养良好,但少数小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在社会和家庭环境里表现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家长的过份溺爱,大多小学生是家庭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庭教育的失当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学生养成自私思想,处理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这些问题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对小学生值日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值日任务往往是分配到人,个人完成个人的,完成份内以后肯多干一点的学生不多,值日组长往往会利用职权组织组员去做,自己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尽量不干,这种现象在男生出现的频率高于女生。对于没有分配的任务,小学生不愿主动去做,比如倒垃圾,他们往往乐于采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来分配任务。
  二是言行举止不文明。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小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我们发现小学生日常说粗话、脏话现象普遍,有些小学生甚至“出口成脏”,说脏话成为家常便饭;举止不文明现象也较为普遍,校园内往往看见不少小学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有些小学生往往将捉弄同学作为课间重要娱乐活动,还有些小学生存在盗用同学文具等不文明行为。
  三是缺乏社会公益意识。社会公益意识是指对关系与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财产、公共设施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良好的社会公益心是人们社会意识与道德意识的窗口,它往往反映出人们的公德心、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在对学校公共设施破坏情况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小学生对学校公用设施不够爱护,比如厕所的电灯开关、课桌时有损坏,教室墙壁经常被弄脏,有些小学生为了少走一点路宁愿踩踏草坪等。
  四是缺乏感恩之心,不珍惜社会劳动成果。珍惜自我及他人劳动成果、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精神文明不能适应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小学生中我们往往会看见浪费粮食、浪费水电、不尊重师长、不团结同学等现象,对于家长、同学、教师等人的付出缺乏感恩之心。
  当然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表现出的特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客观分析影响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寻找有效策略。
  三、小学生良好道德发展与教育
  1、发展智力,促小学生道德意识水平的提升
  虽然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等同于道德意识水平,但道德问题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智力水平。当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往往能够促进小学生对道德概念与道德行为准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所以我们要注意通过促智力来发展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是正视学生差异因生施教。不同学生主体的年龄、个性心理、认知水平、生活环境与情感体验不同,要求我们正视学生的差异,因生施教。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充分考虑接受主体的客观实际。例如,我们在引导小学生把握“集体”与“集体主义精神”概念时,要引导小学生先搞清楚小团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概念与内涵的不同,不能把小团体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思想混淆或等同起来,进而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与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是培养小学生自我道德发展能力。小学生对道德观念与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是小学生道德发展的保证。但并不是说,小学生的自我构建不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小学生的自我构建应该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构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调节才是富有实效的,学生才能自觉的遵守社会道德要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教师除了进行及时的引导外,对于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方面要进行适时的肯定与鼓励,促其巩固;不足的方面要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修正发展目标,最终获得道德素养的发展。
  三是创设道德情境发展小学生的道德。“品德课一定要摒弃空洞说教,要联系现实生活,注重情感教学,以境激情,以情育人,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单调的道德说教难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理解力,我们要积极探索德育方法,积极为小学生创设丰富的道德情境,在生动的道德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判断,在判断中理解,在理解中付诸实践,在道德实践中发展自我道德理解力。。
  2、丰富情感,促成道德情感的发展。
  积极的情感容易触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小学生创造健康有益的生活氛围,使他们做出积极的情感反应,最终促成道德情感的发展。
  我们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道德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接受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密切关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运用抚慰、满足、静化等有效手段,通过启发、鼓励等方法,使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心态;最后我们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对形成的道德情感进行及时的巩固与进一步发展。
  3、增强意志力,提升道德意志水平
  小学生的意志力是发展道德意志力的前提与基础。但意志力不会自动的转化成道德意志力,它依赖于不断的进行道德行为锻炼,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锻炼意志力,并且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锻炼意识。比如极端疲劳情况下让座,极度饥饿情形下让食,极端危险情况下施救等等,长期的锻炼必然有助于小学生良好道德意志力的发展。
  4、整合德育资源,发展小学生的道德
  学校、家庭、社会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要注意整合一切积极因素,挖掘道德教育资源,发展小学生的道德。一是发挥学校德育功能。我们要注意利用校风、班风对小学生进行重陶;要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要在多彩的班队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通过主题班队等活动,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二是优化家庭文化环境。“蒋月娥在第七届全国家庭报刊年会上讲话,指出新世纪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趋势之一就是道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要通过父母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熏陶,言传身教;家庭还要注意援引身边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并且注意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坚持从生活中的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积淀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是借力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系统过程。”社会实践是最好的道德课堂,我们要借力社会实践。我们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来校指导德育实践活动,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查与访问,要抓住道德发展的契机,如传统节日,学校主题活动,假日少年宫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意识,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提高认识,探索方法,坚持不懈。用心的德育必将使我们校园文明之花常开常艳,使每一位学生才德双馨。
  • 【发布时间】2018/11/3 16:16:29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