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农村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吴丽英

【机构】 四川乐山市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古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古文教学就像一个难解的谜,古文作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一直困扰着我的教学。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教师教得身疲力竭。这除了主客观因素外,还因为学习古文时,有一定的词语理解障碍、古文本身故事叙述较客观缺少感性外,还与我们的学习方法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觉得古文的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掌握一定的文言句式及文言现象,能准确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古文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考试的目的。自己平时课堂的古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学,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把学生当成“鸭”,怎能不让学生生厌呢?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文弄得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一、古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期期中、期末还是毕业班中考的考试,古文阅读所占的分值不少。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理想社会。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学习《爱莲说》,引领学生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陋室铭》让学生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诵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这样的表书不计其数。可是在从远古走来的路上,它们有的丢失了,有的则被历史的长河卷走了,但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究竟是为什么《出师表》流传千古,动人心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诗文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艺术
  1、加强诵读教学,激发求知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钱梦龙在谈古文教学改革时说:“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可见钱梦龙老师十分赞成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诵读,也肯定了诵读在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诵读是古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课堂教学中,诵读遭受师生冷遇在当今语文学习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许多教师往往侧重对古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学生由开始接触文本到能够诵读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熟读成诵以前还要进行熟悉、感知,这就是在诵读前所进行的自由读。诵读是进入文本的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出师表》一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教授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2、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共同探讨同课异构,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如何优化课堂结构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尝试、实践、总结,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大大丰富了课堂容量,使许多外延资源得以走进课堂。
  抓住有利的时机,因势利导,进一步扩充课外的文言知识,收集与课文内容关联的课外文言小短文,适时连接到课内,增加学生古文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古文教学资源的课外延伸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小石潭记》,不仅仅是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出慢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文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他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等,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合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的使用,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有的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加选择,认为能用上多媒体,就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进行了新课改,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其实不然,过频使用多媒体,淡化了文本,忽略了学生的诵读。
  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课堂上如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根据图片或视频精巧设计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古文课堂教学自然会活泼起来。比如,我在设计教学《三峡》时,针对学生实际,没有见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古文又较难于理解,学生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有一定困难的情况,就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拷贝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话说长江》,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帮助学生构建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初步感受三峡四季景致的摇曳多姿,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通过文本的研读,学生知道了《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简洁的文字写出了自然景观之美,在赞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又蕴含了欢快与凄清之感。从山势到水势最后到山景,作者构思缜密,前后呼应,体现了非凡的艺术功力。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4、注重课后拓展,丰富想象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光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生成性。教学中合理运用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言文是作为我国的国粹,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古文。
  注重课后拓展,丰富想象空间,容量不宜过大,切忌匆匆走过场。急急忙忙的,学生的读没了、讨论没了、师生的互动没了,老师的分析简略了,甚至乎为了完成任务,只得忙乱把参考答案投影于屏幕上,学生连做笔记的时间都没了。因此,让学生在研读中感知文本、整体把握文本,进而品味文本语言、紧扣文本进行拓展、探究,才是课堂教学之根本。 
  综上所述,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应使学生能熟练诵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乃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
  • 【发布时间】2018/12/4 11:48:43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