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生活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感悟,最终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功能和效果。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多元引导;提升素养
“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实践性、教育性极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该门课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活动生活化改革。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不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以生活为本
我们利用《我们自己作主》这一课的教材,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对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课堂上,抓住班干部选举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选好班干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的讨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怀。
问题是:如果现在我们重新选举班干部,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有赞成选学习好的,有同意选人缘好的,有选跟自己关系好的,有选号召力强的,等等。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讨论发言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我都感动的建议,就是要选平时在班集体中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当班干部。我请他说出理由。他的理由既有理也有据: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并不是喜欢影响班集体,而是约束自己的能力弱点,如果我们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管理别人,多给点机会让他们尝试管理别人的乐处和难处,他们就能在管理中体会到,一个人不要别人管是多好的啊,班集体的荣誉是要靠大家来争取和保持的,一个人可以影响到班集体荣誉,可以影响到班上每一同学的情绪,可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尊严。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纪律要求。还有的学生说,这几个不太守纪律的同学,也有很多的优点,只要他们改正了缺点,我们班的纪律就更好了。
从学生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班上不守纪律同学的宽容和鼓励,看到了他们对自己同伴的爱护和信任;看到了他们热爱班集体、维护班集体、关心班集体的优良品质;看到了他们对人对事的公平和公正的美好心灵;看到了我们教育意义所在。
通过教学,我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让有缺点的同学从讨论中获得改正自己不足的勇气和毅力,获得自信,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二、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标准所倡导的是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过程,要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教学中,我们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和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是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三、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做有德性的人。
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包括需要、动机、感情、认知、思维等等的活动的萌发与建构)。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新课程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关资料阐述:有两种关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其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其涵意为: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它是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其二是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罗杰斯把学习区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种,他所讲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的相关性。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
四、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一种快乐生活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未我們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
我们之所以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课程生活,是因为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发展,我们不能越过今天去预设明天。
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学生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学生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
[1]叶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J].黑河教育,2017(09):23-25.
[2]郑春华.打造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J].名师在线,2018(06):78-80.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多元引导;提升素养
“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实践性、教育性极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该门课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活动生活化改革。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不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以生活为本
我们利用《我们自己作主》这一课的教材,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对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课堂上,抓住班干部选举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选好班干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的讨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怀。
问题是:如果现在我们重新选举班干部,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有赞成选学习好的,有同意选人缘好的,有选跟自己关系好的,有选号召力强的,等等。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讨论发言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我都感动的建议,就是要选平时在班集体中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当班干部。我请他说出理由。他的理由既有理也有据: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并不是喜欢影响班集体,而是约束自己的能力弱点,如果我们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管理别人,多给点机会让他们尝试管理别人的乐处和难处,他们就能在管理中体会到,一个人不要别人管是多好的啊,班集体的荣誉是要靠大家来争取和保持的,一个人可以影响到班集体荣誉,可以影响到班上每一同学的情绪,可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尊严。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纪律要求。还有的学生说,这几个不太守纪律的同学,也有很多的优点,只要他们改正了缺点,我们班的纪律就更好了。
从学生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班上不守纪律同学的宽容和鼓励,看到了他们对自己同伴的爱护和信任;看到了他们热爱班集体、维护班集体、关心班集体的优良品质;看到了他们对人对事的公平和公正的美好心灵;看到了我们教育意义所在。
通过教学,我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让有缺点的同学从讨论中获得改正自己不足的勇气和毅力,获得自信,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二、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标准所倡导的是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过程,要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教学中,我们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和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是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三、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做有德性的人。
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包括需要、动机、感情、认知、思维等等的活动的萌发与建构)。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新课程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关资料阐述:有两种关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其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其涵意为: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它是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其二是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罗杰斯把学习区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种,他所讲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的相关性。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
四、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一种快乐生活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未我們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
我们之所以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课程生活,是因为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发展,我们不能越过今天去预设明天。
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学生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学生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
[1]叶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J].黑河教育,2017(09):23-25.
[2]郑春华.打造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J].名师在线,2018(06):78-80.
- 【发布时间】2019/2/20 8:48:43
- 【点击频次】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