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行不通了。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务之急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构建情感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的理解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刺激”,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些刺激,从而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感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致志地求学,积极地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于行动一个内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1、锤炼语言,感染学生
这一环节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演员掌握角色语言的过程。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演员的角色语言是由剧本提供的,而教师的讲课语言,则必须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己组织。一般的教学要求比较强调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条理性好,以便在讲授学科内容时做到准确、明晰。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强调教学语言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既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又有群众语言的通俗性;既有逻辑语言的严谨性,又有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既有相声语言幽默性,又有哲学语言的深刻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互换信息,沟通思想,传情达意,协调关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所以教师必须做到:第一、教师本身要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基础上不断提高语言修养水平,真正做到遣词造句传情达意。第二、教师语言表达的情感要真挚感人,而不要无病呻吟,故作多情。
2、巧用表情,诱发情感
教师的表情包括眼睛、脸部及手势。它具有输出情感信息的功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通常被称为“眼语”、“脸语”、“手语”。教师的眼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常常根据学生的“眼语”来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要用自己的“眼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情感变化。但是,教师的“眼语”运用要自然亲切,不做作夸张,要像“清水出芙蓉”那样,力求“天然本性”。如在课堂上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凝视学生,此时的眼语远比有声语言大声呵斥有用的多;当学生出色完成任务时,教师那赞许的眼光就会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但是,在运用“眼语”表达情感时,特别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带“轻蔑”含义的斜视,二是带“傲慢”内涵的俯视,三是带“憎恨”意义的久视。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应避免使用。教师的“脸语”能表达多种情感。在教学中原则上是端庄的微笑,微笑是温和静雅情感的显现。如果学生答错了题,教师微笑着示意坐下,学生的“审美效应”会比任何语言都强烈。微笑里,学生会领悟教师那善意的批评,会领悟到教师那亲切的情感,自尊心会受到保护,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脸语”来表达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用手语可以有效地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手语能加强气势,抒发情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手语不能太多,否则显得繁琐,不庄重。
3、活用教材,激发情感
《思想品德》学科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但如若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政治教师应当依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感到教学有新意。比如在学“市场经济的维护者”时,可以出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漫画;在教到“可持续发展”,可以让学生观看生态农业的录像;又如《法律初探》,我们可以深刻分析教材中的隐含因素,从触犯法律受到处罚这一点入手,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你要说话不走火,宪法多熟悉一下,那你的话就不容易走火。”如果走了火,那么就要失去自由,而从诗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我们引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通过情感教育,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分析,让学生明白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运用教材,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投影、漫画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积极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4、创设情景,培育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一堂课,要实现学生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必须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着几位同学。师生的交流渠道应该是立体式的,教师是情感交流集中的一个学习参加者,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状态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情绪,可以用行动、有趣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用眼神制止一些小动作,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有益注意,但决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设法加强双向活动,尽量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开展谈心、辩论、交换看法,以沟通思想,增进友谊,尤其是对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注意保护其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使整堂课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从而推进教学步骤的深入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的理解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刺激”,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些刺激,从而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感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致志地求学,积极地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于行动一个内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1、锤炼语言,感染学生
这一环节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演员掌握角色语言的过程。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演员的角色语言是由剧本提供的,而教师的讲课语言,则必须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己组织。一般的教学要求比较强调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条理性好,以便在讲授学科内容时做到准确、明晰。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强调教学语言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既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又有群众语言的通俗性;既有逻辑语言的严谨性,又有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既有相声语言幽默性,又有哲学语言的深刻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互换信息,沟通思想,传情达意,协调关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所以教师必须做到:第一、教师本身要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基础上不断提高语言修养水平,真正做到遣词造句传情达意。第二、教师语言表达的情感要真挚感人,而不要无病呻吟,故作多情。
2、巧用表情,诱发情感
教师的表情包括眼睛、脸部及手势。它具有输出情感信息的功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通常被称为“眼语”、“脸语”、“手语”。教师的眼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常常根据学生的“眼语”来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要用自己的“眼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情感变化。但是,教师的“眼语”运用要自然亲切,不做作夸张,要像“清水出芙蓉”那样,力求“天然本性”。如在课堂上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凝视学生,此时的眼语远比有声语言大声呵斥有用的多;当学生出色完成任务时,教师那赞许的眼光就会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但是,在运用“眼语”表达情感时,特别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带“轻蔑”含义的斜视,二是带“傲慢”内涵的俯视,三是带“憎恨”意义的久视。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应避免使用。教师的“脸语”能表达多种情感。在教学中原则上是端庄的微笑,微笑是温和静雅情感的显现。如果学生答错了题,教师微笑着示意坐下,学生的“审美效应”会比任何语言都强烈。微笑里,学生会领悟教师那善意的批评,会领悟到教师那亲切的情感,自尊心会受到保护,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脸语”来表达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用手语可以有效地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手语能加强气势,抒发情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手语不能太多,否则显得繁琐,不庄重。
3、活用教材,激发情感
《思想品德》学科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但如若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政治教师应当依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感到教学有新意。比如在学“市场经济的维护者”时,可以出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漫画;在教到“可持续发展”,可以让学生观看生态农业的录像;又如《法律初探》,我们可以深刻分析教材中的隐含因素,从触犯法律受到处罚这一点入手,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你要说话不走火,宪法多熟悉一下,那你的话就不容易走火。”如果走了火,那么就要失去自由,而从诗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我们引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通过情感教育,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分析,让学生明白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运用教材,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投影、漫画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积极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4、创设情景,培育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一堂课,要实现学生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必须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着几位同学。师生的交流渠道应该是立体式的,教师是情感交流集中的一个学习参加者,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状态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情绪,可以用行动、有趣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用眼神制止一些小动作,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有益注意,但决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设法加强双向活动,尽量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开展谈心、辩论、交换看法,以沟通思想,增进友谊,尤其是对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注意保护其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使整堂课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从而推进教学步骤的深入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 【发布时间】2019/2/20 8:54:44
- 【点击频次】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