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作者】 吴 红

【机构】 贵州省六枝特区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于2016年正式进入课堂。新教材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提出适合新时期的德育理念,把学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对学生及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教学就成为一线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具有现实性意义的问题中。
  【关键词】 中学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性

  中学生受时代条件以及年龄特征的影响,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借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力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他们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树立正确三观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从道德法治课堂存在的问题入手,来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一、道德法治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被考试分数模糊化
  道德与法治课堂目标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注重提升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认识,树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当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已经被教育界普遍认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每一章节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面对考试的压力,分数的诱惑,不少教师都多少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老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生活的体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行为导向。尤其是考试前、学期末,学生、家长、老师为了追求高分又进入了背背背的模式,这就偏离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要求,因此道德法治教学课堂效率与质量就得不到保障。
  (二)形式大于内容,漠视教育对象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各个学校都在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一节课程很多老师会采取图片展示、辩论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整个课堂热闹、活泼,学生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了。但课后我们经常发现整个课堂热闹有余但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却有限,活动本身占去了课堂教学教学过多的时间。或者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使教学环节脱离学生现状和社会环境,忽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这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缺乏思考、探索的过程,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抱怨教师讲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基础发生冲突,教师对于学生的能力做出想当然的假设,这都是因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没有顾及教育对象的现状,即使设计的内容逻辑合理,也无法让学生认真听讲,只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畏惧,觉得它晦涩难懂、枯燥无趣。
  (三)学生考核过于简单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搜集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被评价者可以以此完善自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但学校过于重视考核的鉴定作用,忽视了它的诊断功能。为了追求分数一些课堂出现课堂“简单讲,多背诵”的情况,而学生也功利地对待考核结果,教师过于轻视考核过程,学校也没有严格要求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考核。因为考核标准较低,考核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化,学生对此丧失学习积极性,这也进一步削减了课堂有效性。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把握教学目标,服务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认识,树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开展这项教学活动的时候,每一章节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每一项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都和这些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具有整体化。比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带领同学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那么老师在备课中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比如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感悟,领略人生的意义。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与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对象。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教学目标。
  (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
  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生活化,把生活带入教学,用教学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比如:生命的独特性时,我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通过寻找相同的指纹了解生命的独特性。在通过“我的独特性展示平台”创设情境,充分让学生理解自己、认识到自我生命的独特性。这就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照本宣科和空洞说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严格规范教学考核,教学评价评价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它是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渠道,另一方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教学检测的重要工具。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却存在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比如一些人把分数看成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些如果不及时改正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完善考核方法。
  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热情。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打破唯分数论,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平等的氛围,注重鼓励式评价方式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药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实时评价。还可以采取自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采用档案袋评定等。比如借助档案袋评定来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例如在学习《认知自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词汇描述自己,并让他们写出自己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然后集中收集装入袋中,等到下个学期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写一次,然后将学生之前提交的自我评价发放下去,让他们自行比对发现其中的不同,这样也能窥见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增),17(05):80-85.
  [2]曾狄.S齐.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10):43-44.教师在 教学中要创设平等的氛围,注重鼓励式评价方式运用。
  [3]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16,11(04):132-135.
  • 【发布时间】2019/2/20 9:02:01
  • 【点击频次】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