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之浅见

 

【作者】 何 毅

【机构】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解读了最新高考改革方向。概括为“一体四层四翼”,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其中第三层:学科素养的要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科素养就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的新方向,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本着学科特色在实践中教学,摸索方法,形成一些浅见。
  一、什么是历史学科素养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提出的,即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在这里我们可以解读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字“思”、“广”。
  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
    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二、历史学科又应该让学生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主要包括如下:
  (一)时空观念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着手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到如果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那就会让学生简单认为“历史就是考语文”,“只要学好了语文就行了”,就更加不能引起学生对我们这个学科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尤其是处在农村地区的学生,地势偏远,学科基础又相对薄弱,怎么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呢?
  首先,对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的素养包括几个方面:师德修养、文化修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凡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唐代史学家刘知己的“三长说”,是对历史学家的要求,其说“史家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家少也。三长为才也,学也,识也。”所谓史才是指研究和编篡史实的才能,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以及有关历史的各种学问,史识是指具有正确的史学观点、方法及尊重史实的品德,这三者缺一不可,史识尤其重要。实际上在作为历史教师的同时,也兼有做历史学家的成分,因此我们谈历史教师的素养,也包含进了史学家的素养。提升历史老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对所从事的学科和相关范围的各类课题的研究、实验和创造发明的能力。历史教师的科研,应包括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方面的内容,因其从事的主要是教学工作,而“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它是联系史学研究与社会,是史学研究功能与史学社会功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而是整个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历史知识和史学研究新成果只有通过历史教育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掌握,史学的社会功能方能发挥。
  其次,如何在平常教学中如何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达到学科素养,在我平常教学中得出的浅见:如“时空观念”在教学中,历史老师必须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从纵向上理清历史时间发展脉络,了解该阶段呈现的阶段特征。如在授课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首先就应该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线索,分成“五四运动和建党初期”“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 五个时间阶段。“史料实证” 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也是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论从史出”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白“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让学生多接触史料,明白历史学科史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如何“史料证史”的学科素养。但有些观点又过于极端是认为历史就是史料教学,就拼凑了很多的“碎片”
  “历史理解”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认识和明白,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新课程下,我们要“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 课改还在继续,对历史学科的教学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下去。
  • 【发布时间】2019/2/20 9:52:29
  • 【点击频次】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