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探析中学化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虽然初中生求知欲很强,但是学习能力却相对较弱。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发现可以从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听、会读、会看、会记、会学。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化学;会听;会读;会看;会记;会学
一、听会≠会听
这里的“听”主要指听课,听是一门艺术,只有会听课才能听懂课。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注意听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讲授新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注意力很集中,看着听的很入神,但仅仅把学习的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会了,只是盲目地听,还要多动动脑筋。例如在讲空气污染时,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听老师讲,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找出空气污染的来源,产生的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时让学生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注意听讲,还要勤于思考,只有积极的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其次,在听讲过程中,不能只记住老师讲的答案,而忽视了“过程”,这种做法是“不会听课”的表现。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结论的思路与方法,这样能够拓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为一,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
二、读懂≠会读
这里的“读”是指阅读课本新知或者阅读考试试题。阅读不仅仅是了解书中或试题中讲的是什麽,知道字里行间的表面意义,而是通过阅读深化认知,找出其精髓,真正作到会读。
首先,在讲解新课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阅读教科书,并通过合作学习找出书中的精要。例如在讲解金刚石、石墨和C60时,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什麽是单质?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看谁找出的例子多。②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异同点,为何有差异性?③无定形碳都有哪些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列举他们的用途?这样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使阅读的能力大大提高。
其次,在讲解习题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读题,以免在考试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第一步、找出关键词,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弄清楚。第二步、排除和题目无关的干扰信息。第三步、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注意题目中所设的陷阱,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比如题目要求“找出不正确的”,一旦不仔细审题,没有看到“不”字,肯定出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会读”。
三、看会≠会看
这里的“看”即所谓“观察”。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莆洛夫在他的实验室墙壁上写者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而且很多科学正是由于敏锐的观察,才有了惊人的发现。失去对事物实际的观察,任何研究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广泛的途径。但是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知识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认为看到老师说的现象就可以了,就会了。不会利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现象来获取知识。要学会观察,首先,观察要分清层次,先是反应前、反应中、再是反应后。其次,观察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注意细微之处。例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瓶底装少量水,铁丝上还缠上一根火柴,要学生找出这样做的目的。最后,观察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实验结果并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进入集气瓶的水没有到瓶体积的1/5,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不去深究。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看会了,并不等于会看了,要真正学会“观察”、学会“看”。
四、记住≠会记
这里的“记”即“记忆”,跟数学、物理学科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化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首先、化学知识非常琐碎,且有着本身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于这些内容大多数都需要记忆,这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对于现在的九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化学刚刚入门儿,有很多学生在背化学方程式时,就当作英文单词那样记,虽然他能够写对化学方程式,却违背了学习化学的原则,即所谓“记住了,但并不等于会记”。
其次、另外,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怎样去记忆呢?决不能死记硬背。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在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时,引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数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这样编成顺口溜,学生在学起来就显得轻松的多。
另外、在记忆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时,也不妨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教师可以让学生记成“包公变关公”这样很形象又幽默。很多记忆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尽量的去创新,帮助学生解决记忆的难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56页)记忆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真正做到“会记”。
五、学会≠会学
这里的“学”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明白、知道。但“会学”是学生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并且能够创新。学生要具有独立地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是否能够做到终身学习的保障。
首先,要迅速接受新知识,结合新知识迅速调用已有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在使用时能做到灵活运用。例如,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结合学过的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自然就学会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其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这就是创新。它贯穿于整个听、读、看、问、记、做各个方面中,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不妨将高中要学的乙炔、氯气等陌生气体的制取引入初中的课堂,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麽呢?是教学生知识重要还是教学生能力与方法重要?学生生源在不断的地变化,教材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具有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因此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都能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孙长春 新《课标》的实施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学化学2007-7
[2]赵志江 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6
[3]唐建华 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3
[4]苏维礼 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中学化学2007-11-22
【关键词】 中学化学;会听;会读;会看;会记;会学
一、听会≠会听
这里的“听”主要指听课,听是一门艺术,只有会听课才能听懂课。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注意听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讲授新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注意力很集中,看着听的很入神,但仅仅把学习的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会了,只是盲目地听,还要多动动脑筋。例如在讲空气污染时,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听老师讲,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找出空气污染的来源,产生的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时让学生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注意听讲,还要勤于思考,只有积极的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其次,在听讲过程中,不能只记住老师讲的答案,而忽视了“过程”,这种做法是“不会听课”的表现。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结论的思路与方法,这样能够拓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为一,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
二、读懂≠会读
这里的“读”是指阅读课本新知或者阅读考试试题。阅读不仅仅是了解书中或试题中讲的是什麽,知道字里行间的表面意义,而是通过阅读深化认知,找出其精髓,真正作到会读。
首先,在讲解新课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阅读教科书,并通过合作学习找出书中的精要。例如在讲解金刚石、石墨和C60时,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什麽是单质?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看谁找出的例子多。②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异同点,为何有差异性?③无定形碳都有哪些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列举他们的用途?这样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使阅读的能力大大提高。
其次,在讲解习题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读题,以免在考试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第一步、找出关键词,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弄清楚。第二步、排除和题目无关的干扰信息。第三步、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注意题目中所设的陷阱,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比如题目要求“找出不正确的”,一旦不仔细审题,没有看到“不”字,肯定出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会读”。
三、看会≠会看
这里的“看”即所谓“观察”。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莆洛夫在他的实验室墙壁上写者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而且很多科学正是由于敏锐的观察,才有了惊人的发现。失去对事物实际的观察,任何研究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广泛的途径。但是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知识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认为看到老师说的现象就可以了,就会了。不会利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现象来获取知识。要学会观察,首先,观察要分清层次,先是反应前、反应中、再是反应后。其次,观察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注意细微之处。例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瓶底装少量水,铁丝上还缠上一根火柴,要学生找出这样做的目的。最后,观察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实验结果并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进入集气瓶的水没有到瓶体积的1/5,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不去深究。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看会了,并不等于会看了,要真正学会“观察”、学会“看”。
四、记住≠会记
这里的“记”即“记忆”,跟数学、物理学科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化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首先、化学知识非常琐碎,且有着本身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于这些内容大多数都需要记忆,这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对于现在的九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化学刚刚入门儿,有很多学生在背化学方程式时,就当作英文单词那样记,虽然他能够写对化学方程式,却违背了学习化学的原则,即所谓“记住了,但并不等于会记”。
其次、另外,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怎样去记忆呢?决不能死记硬背。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在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时,引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数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这样编成顺口溜,学生在学起来就显得轻松的多。
另外、在记忆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时,也不妨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教师可以让学生记成“包公变关公”这样很形象又幽默。很多记忆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尽量的去创新,帮助学生解决记忆的难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56页)记忆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真正做到“会记”。
五、学会≠会学
这里的“学”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明白、知道。但“会学”是学生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并且能够创新。学生要具有独立地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是否能够做到终身学习的保障。
首先,要迅速接受新知识,结合新知识迅速调用已有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在使用时能做到灵活运用。例如,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结合学过的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自然就学会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其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这就是创新。它贯穿于整个听、读、看、问、记、做各个方面中,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不妨将高中要学的乙炔、氯气等陌生气体的制取引入初中的课堂,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麽呢?是教学生知识重要还是教学生能力与方法重要?学生生源在不断的地变化,教材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具有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因此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都能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孙长春 新《课标》的实施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学化学2007-7
[2]赵志江 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6
[3]唐建华 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3
[4]苏维礼 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中学化学2007-11-22
- 【发布时间】2019/2/20 9:55:29
- 【点击频次】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