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
【关键词】 语文;探究;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探究重点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设计,是围绕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的重点放在两大问题上,即一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二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
探究教师怎么“教”,一要着重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教学实践;二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语文教材更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四是探究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学法指导,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关于学生“学”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2.1 明确目标,自学探究。明确目标是指一节新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边读边提出问题,这个阶段实际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当然出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也会各不相同。简单的能识记、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完成。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尽力寻求答案。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自学探究阶段是通过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期以来,语文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试想,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无论我们看一本书,了解一种社会现象,综观语文风云的变换,分析一下案例……是没有人给我们提出现成问题,让我们来回答的,而为什么有的人思想敏锐,能够探求更深一层次的内涵,有的人却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呢?这当然与他平时的知识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思考问题,懂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人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的思想才能够不断的深入。而我们的学习又怎能只靠老师提出问题,来思考答案呢?也就是说,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语文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培养学生从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到形成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2.2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各抒己见。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讨论中师生的信息交流频繁:学生在极短时间里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思维的发散量大,效果高;同时,在讨论中,学生积极动脑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通过对各种见解的分析、比较去抓本质的东西,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结论,这些对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无疑是极好的训练。教师要总领全局,在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己讲解。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在合作探究中,除了实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外,学生还学会了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模仿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最后完善为创新。通过讨论无法解决而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绝不能不了了之。
2.3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学生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社区调查、专业咨询等途径探究答案。学生通过活动课把自己实践探究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活动课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杜威说过:“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可”,皮亚杰也说:“如果儿童对他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就能够努力做到他的耐心的极限”。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题是本组经过讨论普遍关心而无法解决或是想进行实践检验的问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在活动课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是一次明理强化的过程,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模仿优点相互学习,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3、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修订本),2016
【关键词】 语文;探究;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探究重点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设计,是围绕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的重点放在两大问题上,即一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二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
探究教师怎么“教”,一要着重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教学实践;二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语文教材更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四是探究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学法指导,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关于学生“学”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2.1 明确目标,自学探究。明确目标是指一节新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边读边提出问题,这个阶段实际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当然出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也会各不相同。简单的能识记、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完成。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尽力寻求答案。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自学探究阶段是通过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期以来,语文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试想,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无论我们看一本书,了解一种社会现象,综观语文风云的变换,分析一下案例……是没有人给我们提出现成问题,让我们来回答的,而为什么有的人思想敏锐,能够探求更深一层次的内涵,有的人却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呢?这当然与他平时的知识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思考问题,懂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人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的思想才能够不断的深入。而我们的学习又怎能只靠老师提出问题,来思考答案呢?也就是说,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语文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培养学生从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到形成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2.2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各抒己见。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讨论中师生的信息交流频繁:学生在极短时间里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思维的发散量大,效果高;同时,在讨论中,学生积极动脑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通过对各种见解的分析、比较去抓本质的东西,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结论,这些对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无疑是极好的训练。教师要总领全局,在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己讲解。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在合作探究中,除了实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外,学生还学会了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模仿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最后完善为创新。通过讨论无法解决而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绝不能不了了之。
2.3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学生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社区调查、专业咨询等途径探究答案。学生通过活动课把自己实践探究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活动课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杜威说过:“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可”,皮亚杰也说:“如果儿童对他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就能够努力做到他的耐心的极限”。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题是本组经过讨论普遍关心而无法解决或是想进行实践检验的问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在活动课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是一次明理强化的过程,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模仿优点相互学习,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3、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修订本),2016
- 【发布时间】2019/2/20 9:55:47
- 【点击频次】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