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意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需要广大数学教师重视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对小学数学课程在新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紧迫性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问题意识;创设情境
前言:伴随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问题意识”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授课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不仅缺乏主动性,更缺乏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重要环节缺失,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付诸实践行动。
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一) 新理念下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逐渐转变传统的主攻方向。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秉承着“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一味的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解题经验与解题技巧的灌输,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弱化,创造性思维被扼杀,新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来拓展学生的数学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新教育理念中所推崇的理念格格不入。
(二)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问题意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其不仅是我国创新教育的起点,更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事物与理念的创新都源于发现和探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相当于“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便相当于“探究”。为此,若要充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精神,为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新课改推进的重要一环。
二、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 转变教育人员的传统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的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再对新的数学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往往在课堂唱“独角戏”,学生被动的在台下听讲。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进而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受到了限制。为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了能够通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对数学题进行讲解时,更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明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积极的讨论来分析问题,在积极的讨论中能够让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参与性提高,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创设“问题意识”的情景模式
虽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习,但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生活化的眼光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对接,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向班上的学生提问:“A学生买了3块橡皮,每块5角钱,买了5根毛笔,每根1.5元,A学生给了店主50元,店主需要返回多少钱”这是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学生可以很快地得出答案为41元。通过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题干的场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解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拓展,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计算,每个同学不能重复上一位学生的解题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三) 创新开放性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以一个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环境为依托,为此,教师要开创开放性的课堂,引导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适应了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往往很少当堂向教师提问,这便使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为此,良好的课堂氛围便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思维的硬性保障。教师要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讲解数学例题时,若学生提出了新的解题构想,无论对错都要给予学生一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厚爱。通过宽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的构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会得以提升,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内在动力。
(四)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其主动分析问题
“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总和。其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就需要学生具备学习的自主性。为此,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数学课上往往受“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思维出现了僵化,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在前一堂课对下堂课索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提前布置,留下所要思考的问题给学生当做家庭作业,在正式上课之间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进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课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是通过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究,让学生逐渐建立起“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感和数学意识的形成。进而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09):225.
[2]张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性探究[J].才智,2014,02(06):153.
[3]巴桑仓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11(07):7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问题意识;创设情境
前言:伴随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问题意识”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授课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不仅缺乏主动性,更缺乏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重要环节缺失,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付诸实践行动。
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一) 新理念下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逐渐转变传统的主攻方向。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秉承着“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一味的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解题经验与解题技巧的灌输,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弱化,创造性思维被扼杀,新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来拓展学生的数学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新教育理念中所推崇的理念格格不入。
(二)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问题意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其不仅是我国创新教育的起点,更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事物与理念的创新都源于发现和探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相当于“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便相当于“探究”。为此,若要充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精神,为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新课改推进的重要一环。
二、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 转变教育人员的传统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的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再对新的数学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往往在课堂唱“独角戏”,学生被动的在台下听讲。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进而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受到了限制。为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了能够通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对数学题进行讲解时,更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明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积极的讨论来分析问题,在积极的讨论中能够让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参与性提高,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创设“问题意识”的情景模式
虽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习,但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生活化的眼光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对接,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向班上的学生提问:“A学生买了3块橡皮,每块5角钱,买了5根毛笔,每根1.5元,A学生给了店主50元,店主需要返回多少钱”这是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学生可以很快地得出答案为41元。通过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题干的场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解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拓展,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计算,每个同学不能重复上一位学生的解题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三) 创新开放性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以一个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环境为依托,为此,教师要开创开放性的课堂,引导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适应了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往往很少当堂向教师提问,这便使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为此,良好的课堂氛围便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思维的硬性保障。教师要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讲解数学例题时,若学生提出了新的解题构想,无论对错都要给予学生一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厚爱。通过宽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的构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会得以提升,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内在动力。
(四)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其主动分析问题
“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总和。其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就需要学生具备学习的自主性。为此,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数学课上往往受“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思维出现了僵化,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在前一堂课对下堂课索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提前布置,留下所要思考的问题给学生当做家庭作业,在正式上课之间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进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课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是通过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究,让学生逐渐建立起“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感和数学意识的形成。进而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09):225.
[2]张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性探究[J].才智,2014,02(06):153.
[3]巴桑仓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11(07):71.
- 【发布时间】2019/3/11 10:01:59
- 【点击频次】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