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如何深入钻研教材
【关键词】 ;
【正文】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虽然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就每一教师来说。教学效果和他的备课程度成正比,则是毫无疑义的。备课没有止境,就是对很熟的教材,在重新讲授之前,也要认真备课。尤其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学性的教材,这类教材不只诉之于讲解,而且诉之于感染,如果不在重新讲授前加以认真的钻研体会,怎么能够讲得有声有色,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呢?有时师生互相启发,缘机触发,能够当堂作出精彩的“文章”来。这也只有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多么有经验的教师,只靠当堂的“灵感”也作不出精彩的“文章”来。
深入钻研教材是运用恰当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这里就如何深入处理教材提出自己一点浅见。
一、兢兢业业,巨细不遗
教师要兼有自信和无自信两种精神。上课时要自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没有充分的自信,怎能让学生信服、接受呢?备课时要无自信,这是上课时有自信的必需具备的前提条件。备课时不能自信,要虚心,甚至心虚一点也未尝不可。要兢兢业业,巨细不遗。就以字,词这最基础的知识来说,一字之音,一词之义,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经常翻查字典、辞书。有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义的解释和分析,虽然翻查几种辞书也找不到现成合适的讲法,但现成的讲法却能给我们以启发,提供引申解释、分析的依据。字词不能等闲视之,其他方面更要认真准备。“开卷有益”,“勤能补拙”,对年轻和年老的教师都是这样。
二、广泛参考,以我为主
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大都有不少评析文章或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匠心独运的教案设计。这是教师备课非常重要的有利的条件。但是怎样运用别人的经验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最好在自己对教材没有钻研时,先不要翻阅别人的经验;而在自已独立钻研有所体会以后,再翻阅别人的经验,加以印证,并以别人的体会启发自己进一步钻研教材,得出更深刻的体会。这体会可能与别人的见解一致,也可能有些出入。如有出入,应该再反复体会教材。仍然不能一-致,则宁可按自己的体会来讲,也不要生吞活剥地按别人的见解来讲,硬按别人的见解讲是不能讲得生动而有感染力的。其实,也不必迷信名家,名家的见解也不一定每一点都对,更不一定每一点都是唯一正确的见解。不注意借鉴别人的经验和过分依赖别人的经验都是不正确的,既要广泛地参考别人的经验,又要以我为主。
三、钻研进去,深入体会
不遗巨细地认真备课,可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但备课只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钻进去,深入体会教材。要扩展钻研的广度,加深对教材体会的深度。现在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在语文课上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就是程式化,浪费时间。这不能一概而论。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的。对有的教材,教师如果不联系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有关经历,思想状况来钻研,就不能体会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效果:不扼要地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也不能引导他们真正学懂教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不只是个人回乡有望的喜悦,更洋溢着为国家可望统一,人民可望摆脱战乱痛苦而无限兴奋的感情。诗人的喜悦兴奋是有宽广的社会内容的。如果不联系着“安史之乱”以后唐代战祸连绵、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和诗人颠沛流离的经历、忧国忧民的思想,怎能体会到这首诗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呢?再放开一步说,如果在准备讲这首诗的时候,重温一下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的有关名篇,如《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等,也是会给教师体会这首诗的深厚思想感情,提供基础,准备条件的。虽然这些不必教给学生,但对教师深入体会教材来说,却是很有益处的。
要扣住作品的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力。准备讲授陆游的《书愤》,就要联系南宋王朝屈辱偏安江南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的经历,扣住这首诗抒发优愤悲痛感情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它的诗句,这样,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就不会只理解为诗人在回忆当年的活动,而能体会到诗人这样饱含感情地描述当年威武雄壮的抗金军事活动,意在表现对当时统治者屈辱求和的不满,突出一个“愤”字。同样,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干载谁堪伯仲间”这一联也就不会只理解为诗人在以自己和诸葛亮相比,而会体会到诗人写这两句,意在表现自己要象诸葛亮那样竭忠尽智,献身国家而不可得的悲痛,也在突出一个“愤”字了,要深入作品的意境,展开联想,感染自己。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很强。讲授这类作品应该体现出原作的感染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读写能力。
四、确切把握,突出要点
优秀文学作品都通过独特的写作特点,表达中心思想。钻研教材就要把握它的写作特点,掌握住它的中心思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篇突出一个“喜”字,通过描写形象,驰骋想象表现这个“喜”字。第一句表明“喜”的缘由:第二至四句着意刻画兴奋已极、动作忘形的自我形象,鲜明地表现“路”字:后面四句由狂喜中的纵酒高歌,到飞翔想象羽翼,描写大好春光中,轻舟顺水,一泻千里的归途情景,既开拓了诗篇的境界,又进一步突出了“喜”字。这样扣住诗篇的中心,从诗句入手分析诗人的形象和诗篇的意境,就既能以诗人的爱国感情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又能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要把握教材要点,掌握教材精华。
总而言之,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师的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其次才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才能从根本培养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分析教材的水平。
深入钻研教材是运用恰当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这里就如何深入处理教材提出自己一点浅见。
一、兢兢业业,巨细不遗
教师要兼有自信和无自信两种精神。上课时要自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没有充分的自信,怎能让学生信服、接受呢?备课时要无自信,这是上课时有自信的必需具备的前提条件。备课时不能自信,要虚心,甚至心虚一点也未尝不可。要兢兢业业,巨细不遗。就以字,词这最基础的知识来说,一字之音,一词之义,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经常翻查字典、辞书。有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义的解释和分析,虽然翻查几种辞书也找不到现成合适的讲法,但现成的讲法却能给我们以启发,提供引申解释、分析的依据。字词不能等闲视之,其他方面更要认真准备。“开卷有益”,“勤能补拙”,对年轻和年老的教师都是这样。
二、广泛参考,以我为主
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大都有不少评析文章或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匠心独运的教案设计。这是教师备课非常重要的有利的条件。但是怎样运用别人的经验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最好在自己对教材没有钻研时,先不要翻阅别人的经验;而在自已独立钻研有所体会以后,再翻阅别人的经验,加以印证,并以别人的体会启发自己进一步钻研教材,得出更深刻的体会。这体会可能与别人的见解一致,也可能有些出入。如有出入,应该再反复体会教材。仍然不能一-致,则宁可按自己的体会来讲,也不要生吞活剥地按别人的见解来讲,硬按别人的见解讲是不能讲得生动而有感染力的。其实,也不必迷信名家,名家的见解也不一定每一点都对,更不一定每一点都是唯一正确的见解。不注意借鉴别人的经验和过分依赖别人的经验都是不正确的,既要广泛地参考别人的经验,又要以我为主。
三、钻研进去,深入体会
不遗巨细地认真备课,可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但备课只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钻进去,深入体会教材。要扩展钻研的广度,加深对教材体会的深度。现在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在语文课上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就是程式化,浪费时间。这不能一概而论。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的。对有的教材,教师如果不联系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有关经历,思想状况来钻研,就不能体会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效果:不扼要地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也不能引导他们真正学懂教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不只是个人回乡有望的喜悦,更洋溢着为国家可望统一,人民可望摆脱战乱痛苦而无限兴奋的感情。诗人的喜悦兴奋是有宽广的社会内容的。如果不联系着“安史之乱”以后唐代战祸连绵、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和诗人颠沛流离的经历、忧国忧民的思想,怎能体会到这首诗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呢?再放开一步说,如果在准备讲这首诗的时候,重温一下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的有关名篇,如《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等,也是会给教师体会这首诗的深厚思想感情,提供基础,准备条件的。虽然这些不必教给学生,但对教师深入体会教材来说,却是很有益处的。
要扣住作品的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力。准备讲授陆游的《书愤》,就要联系南宋王朝屈辱偏安江南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的经历,扣住这首诗抒发优愤悲痛感情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它的诗句,这样,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就不会只理解为诗人在回忆当年的活动,而能体会到诗人这样饱含感情地描述当年威武雄壮的抗金军事活动,意在表现对当时统治者屈辱求和的不满,突出一个“愤”字。同样,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干载谁堪伯仲间”这一联也就不会只理解为诗人在以自己和诸葛亮相比,而会体会到诗人写这两句,意在表现自己要象诸葛亮那样竭忠尽智,献身国家而不可得的悲痛,也在突出一个“愤”字了,要深入作品的意境,展开联想,感染自己。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很强。讲授这类作品应该体现出原作的感染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读写能力。
四、确切把握,突出要点
优秀文学作品都通过独特的写作特点,表达中心思想。钻研教材就要把握它的写作特点,掌握住它的中心思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篇突出一个“喜”字,通过描写形象,驰骋想象表现这个“喜”字。第一句表明“喜”的缘由:第二至四句着意刻画兴奋已极、动作忘形的自我形象,鲜明地表现“路”字:后面四句由狂喜中的纵酒高歌,到飞翔想象羽翼,描写大好春光中,轻舟顺水,一泻千里的归途情景,既开拓了诗篇的境界,又进一步突出了“喜”字。这样扣住诗篇的中心,从诗句入手分析诗人的形象和诗篇的意境,就既能以诗人的爱国感情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又能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要把握教材要点,掌握教材精华。
总而言之,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师的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其次才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才能从根本培养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分析教材的水平。
- 【发布时间】2019/3/11 10:11:08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