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低年级双声部教学的“起、承、转、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年龄都只有6—8岁。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教学设计上要特别灵活,枯燥生硬的音乐课,势必会让大部分低年级学生觉得无趣,更有甚者会对音乐产生不悦的情绪。音乐课在小学阶段,已经进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好时期。所以课堂的教学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论文中“起、承、转、合”的教学设计,更灵活的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关键字】 教学设计;兴趣;引导;“起、承、转、合”
从诗歌的角度讲,“起”句是主题意义初次成熟的一句,“承”句是承接“起”句所揭示的意义并继续予以补充起到巩固主题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句是诗意方向的转移,有突然推开之意并带有继续发展的趋向,“合”句是全诗的结束句,它补充了“转”句的意义的不完全性,使它完全,它缓和“转”向的紧张情绪,使它得以松懈解决,它也概括全诗,给人以完满的中质感和对作品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最初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运用于语文课堂,可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语文课堂收到成效后,这样的教学方式慢慢被运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音乐课堂是小学的一门重要艺术类课程,音乐能使人放松、发泄、感知、愉悦……而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音乐启蒙教育,不同于幼儿园的听音乐、唱歌、律动,小学音乐教育更重于提高个人音乐素养。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起、承、转、合”,能让四十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让有些晦涩的音乐素养课有趣、活泼。
入小学前,儿童对于音乐课的认知普遍停留在“听、唱、动”几个方面。进入小学,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感到压力。生硬的和他们解释这个是音阶,命令的让他们跟琴演唱“DO RE MI FA SO LA XI DO”,这样的教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是这些音乐知识就像语文中的拼音、数学中的数字、英语里的字母、实验室里的仪器一样重要。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并快乐的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就成了教学方式突破的主要动力。想到诗歌中的“起、承、转、合”,偶然听了语文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和讲座,让我突然想到,课本相通,孩子还是那批,并没有变。那用同样的方式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会不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到那些生涩少用的音乐素养呢?于是,我将“起、承、转、合”的教学方式带入了音乐课堂。
一、 起——启发学生的兴趣,“抛砖引玉”
将难点简化,由简入繁。低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课堂前十分钟注意力最集中,这是六七岁孩子的特点。那就意味着,低年级音乐课堂的“起”必然要设置在那节课必须掌握的教学难点上。而双声部教学最难的就是稳定低声部。启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那种。学生们都天真可爱,上课就和他们玩游戏,都会积极配合。以《贝壳之歌》(湘艺版二年级上册)为例:那节课我设计的“起”便是游戏——闯关游戏。把低声部的4 — 4 │ 3 — 3 │ 2 — 2 │ 3 — 3 │……换成了4 — — │ 3 — — │ 2 — — │ 3 — — │……让学生先唱简单的并击打三拍子的节奏,后面出现低声部的谱面,有了之前的基础,后面的曲谱出现,学生很快就能唱出来。容易做到的事,学生都能整齐得完成。闯关成功的字样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兴奋不已。这样老师的教学目标“唱、奏”达成,学生也快乐的接受。
二、 承——感受歌曲的意境,环环相扣
音乐是个很全面的艺术,不一样的歌曲表达的感情和内容不相同。低年级的歌曲大多活泼愉快,这样的设计符合他们的年龄段,和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既然要培养,那就一定要把情感目标落实好。课标中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落实也尤为重要。“承”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做环环相扣不易。所以“承”这个部分,一定不能脱离音乐本身,但是又不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在苦苦的学习着。这部分,因重在感受。经过十分钟的难点训练,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会分散,这时必须给学生创设与之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伴奏音乐的陪衬下,感受歌曲内容,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但是音乐课不是欣赏课,“承”的部分不能过长。以《太阳,太阳》(湘艺版一年级上册)为例:这是中速的歌曲,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比较少见,而且是双声部启蒙歌曲。“起”的部分让学生分高低唱准了,学生处于疲累状态,这是的“承”我给学生设计的是,听音乐,欣赏小视频,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不同的地方升起,从树梢、从大海边、从山顶、从草原、从沙漠…缓慢的、用力的升上来。让学生看完后告诉我,太阳上升的状态,并试着演一演太阳上升时的样子。背景音乐用《太阳太阳》来循环播放,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又听了很多遍。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学唱歌有一定困难。听得多学生就会熟悉歌词,教唱部分就会轻松得多,一举两得。
这样的承接方式,也让学生放松了下来。也为课堂第三部分“转”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起”的费心;“承”的看似不经意,却都为后面要完成的每个步骤完成奠定了基石。
三、 转——稳扎稳打,峰回路转
“转”既有质疑、解惑,又有知识的外延和拓展。课堂进入第三个部分,也是音乐课中最重要的部分——“唱”。音乐课的成效显示,也正是由这一部分决定。之前的“起”“承”做的准备足够充分时,难点已经解决,情感已经感受到,剩下的就是怎样将“饺子皮”和“饺子馅”变成真正的“饺子”给大伙看看了。“转”的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多,灵活性也就越多。所以稳扎稳打很重要,激发学生得兴趣也很重要。以《金铃铛》(湘艺版二年级上册)为例:给学生设计一个难题,想不想听老师唱歌?如果想听就把双声部唱给老师听听吧?看学生是否还记得“起”的环节——双声部演唱。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大,且对于老师的一切都是感兴趣的,用自己演唱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双声部,又能让学生在听一次《金铃铛》。当教师唱到双声部处,提醒学生接唱。“转”的步骤实行时一定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小问题都不能漏掉,如音准、节奏等等都必须及时纠正。
四、 合——水到渠成,融会贯通
音乐教学是以感觉为起点,想象为桥梁,情感为动力,审美领悟为归宿的艺术教学。音乐的展现方式是采用“听、说、唱、奏、演”表现出来的。“合”的过程就是“演”的过程,也是整个课堂最丰富的部分,因为它需要加入律动的环节。无论是身体的律动,还是节奏的击打,都能让单一的演唱丰富起来。加入“合”的部分,歌曲的诠释就变得有血,有肉,有神采,这也是低年级学生最爱的一个环节。没有“合”的环节,就不能被称之为完整的课堂。以歌曲《春晓》为例:这是一首学生学过的古诗,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学生倍感新奇,在歌曲《春晓》的伴奏想起时,除了学生和老师的歌声,还加上了春晓舞蹈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感悟意境的同时,带动身体一起动起来。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事实表明,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让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思的最初呈示,而且祈祷了前呼后应的效果,为歌曲后面的学习祈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它像桥梁一样,打起了乐思的陈述、展开、对比、结束阶段。
音乐课学生能得到什么?要得到什么?教学方法很重要!一堂音乐课,即使师生互动很好,课堂气氛热烈,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那么这个课堂再热闹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一堂耐人回味的音乐课可在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处理好“起、承、转、合”这四个环节,并做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让课堂既不失教学目标的层层落实,又保持丰富的色彩。
【关键字】 教学设计;兴趣;引导;“起、承、转、合”
从诗歌的角度讲,“起”句是主题意义初次成熟的一句,“承”句是承接“起”句所揭示的意义并继续予以补充起到巩固主题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句是诗意方向的转移,有突然推开之意并带有继续发展的趋向,“合”句是全诗的结束句,它补充了“转”句的意义的不完全性,使它完全,它缓和“转”向的紧张情绪,使它得以松懈解决,它也概括全诗,给人以完满的中质感和对作品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最初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运用于语文课堂,可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语文课堂收到成效后,这样的教学方式慢慢被运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音乐课堂是小学的一门重要艺术类课程,音乐能使人放松、发泄、感知、愉悦……而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音乐启蒙教育,不同于幼儿园的听音乐、唱歌、律动,小学音乐教育更重于提高个人音乐素养。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起、承、转、合”,能让四十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让有些晦涩的音乐素养课有趣、活泼。
入小学前,儿童对于音乐课的认知普遍停留在“听、唱、动”几个方面。进入小学,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感到压力。生硬的和他们解释这个是音阶,命令的让他们跟琴演唱“DO RE MI FA SO LA XI DO”,这样的教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是这些音乐知识就像语文中的拼音、数学中的数字、英语里的字母、实验室里的仪器一样重要。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并快乐的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就成了教学方式突破的主要动力。想到诗歌中的“起、承、转、合”,偶然听了语文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和讲座,让我突然想到,课本相通,孩子还是那批,并没有变。那用同样的方式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会不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到那些生涩少用的音乐素养呢?于是,我将“起、承、转、合”的教学方式带入了音乐课堂。
一、 起——启发学生的兴趣,“抛砖引玉”
将难点简化,由简入繁。低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课堂前十分钟注意力最集中,这是六七岁孩子的特点。那就意味着,低年级音乐课堂的“起”必然要设置在那节课必须掌握的教学难点上。而双声部教学最难的就是稳定低声部。启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那种。学生们都天真可爱,上课就和他们玩游戏,都会积极配合。以《贝壳之歌》(湘艺版二年级上册)为例:那节课我设计的“起”便是游戏——闯关游戏。把低声部的4 — 4 │ 3 — 3 │ 2 — 2 │ 3 — 3 │……换成了4 — — │ 3 — — │ 2 — — │ 3 — — │……让学生先唱简单的并击打三拍子的节奏,后面出现低声部的谱面,有了之前的基础,后面的曲谱出现,学生很快就能唱出来。容易做到的事,学生都能整齐得完成。闯关成功的字样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兴奋不已。这样老师的教学目标“唱、奏”达成,学生也快乐的接受。
二、 承——感受歌曲的意境,环环相扣
音乐是个很全面的艺术,不一样的歌曲表达的感情和内容不相同。低年级的歌曲大多活泼愉快,这样的设计符合他们的年龄段,和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既然要培养,那就一定要把情感目标落实好。课标中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落实也尤为重要。“承”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做环环相扣不易。所以“承”这个部分,一定不能脱离音乐本身,但是又不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在苦苦的学习着。这部分,因重在感受。经过十分钟的难点训练,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会分散,这时必须给学生创设与之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伴奏音乐的陪衬下,感受歌曲内容,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但是音乐课不是欣赏课,“承”的部分不能过长。以《太阳,太阳》(湘艺版一年级上册)为例:这是中速的歌曲,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比较少见,而且是双声部启蒙歌曲。“起”的部分让学生分高低唱准了,学生处于疲累状态,这是的“承”我给学生设计的是,听音乐,欣赏小视频,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不同的地方升起,从树梢、从大海边、从山顶、从草原、从沙漠…缓慢的、用力的升上来。让学生看完后告诉我,太阳上升的状态,并试着演一演太阳上升时的样子。背景音乐用《太阳太阳》来循环播放,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又听了很多遍。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学唱歌有一定困难。听得多学生就会熟悉歌词,教唱部分就会轻松得多,一举两得。
这样的承接方式,也让学生放松了下来。也为课堂第三部分“转”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起”的费心;“承”的看似不经意,却都为后面要完成的每个步骤完成奠定了基石。
三、 转——稳扎稳打,峰回路转
“转”既有质疑、解惑,又有知识的外延和拓展。课堂进入第三个部分,也是音乐课中最重要的部分——“唱”。音乐课的成效显示,也正是由这一部分决定。之前的“起”“承”做的准备足够充分时,难点已经解决,情感已经感受到,剩下的就是怎样将“饺子皮”和“饺子馅”变成真正的“饺子”给大伙看看了。“转”的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多,灵活性也就越多。所以稳扎稳打很重要,激发学生得兴趣也很重要。以《金铃铛》(湘艺版二年级上册)为例:给学生设计一个难题,想不想听老师唱歌?如果想听就把双声部唱给老师听听吧?看学生是否还记得“起”的环节——双声部演唱。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大,且对于老师的一切都是感兴趣的,用自己演唱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双声部,又能让学生在听一次《金铃铛》。当教师唱到双声部处,提醒学生接唱。“转”的步骤实行时一定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小问题都不能漏掉,如音准、节奏等等都必须及时纠正。
四、 合——水到渠成,融会贯通
音乐教学是以感觉为起点,想象为桥梁,情感为动力,审美领悟为归宿的艺术教学。音乐的展现方式是采用“听、说、唱、奏、演”表现出来的。“合”的过程就是“演”的过程,也是整个课堂最丰富的部分,因为它需要加入律动的环节。无论是身体的律动,还是节奏的击打,都能让单一的演唱丰富起来。加入“合”的部分,歌曲的诠释就变得有血,有肉,有神采,这也是低年级学生最爱的一个环节。没有“合”的环节,就不能被称之为完整的课堂。以歌曲《春晓》为例:这是一首学生学过的古诗,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学生倍感新奇,在歌曲《春晓》的伴奏想起时,除了学生和老师的歌声,还加上了春晓舞蹈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感悟意境的同时,带动身体一起动起来。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事实表明,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让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思的最初呈示,而且祈祷了前呼后应的效果,为歌曲后面的学习祈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它像桥梁一样,打起了乐思的陈述、展开、对比、结束阶段。
音乐课学生能得到什么?要得到什么?教学方法很重要!一堂音乐课,即使师生互动很好,课堂气氛热烈,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那么这个课堂再热闹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一堂耐人回味的音乐课可在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处理好“起、承、转、合”这四个环节,并做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让课堂既不失教学目标的层层落实,又保持丰富的色彩。
- 【发布时间】2019/3/11 10:16:10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