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
【关键词】 ;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语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
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学的过程理应是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要通过展示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一、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我的做法是,在假期里给学生精心选择典型的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读散文、诗歌,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饱含了作者的情思。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表现,在处理此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到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为我们展开了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他是我的朋友》中助人为乐的精神、《桥》中老支书的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精神,《将相和》中蔺相如的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加之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汉语的音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文化
引领学生亲近名著,品味经典。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这些启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理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应该让经典伴随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对名著展开深度研究的主题,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四、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激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现在不少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里,应提醒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氛围,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责任和使命。
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学的过程理应是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要通过展示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一、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我的做法是,在假期里给学生精心选择典型的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读散文、诗歌,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饱含了作者的情思。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表现,在处理此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到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为我们展开了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他是我的朋友》中助人为乐的精神、《桥》中老支书的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精神,《将相和》中蔺相如的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加之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汉语的音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文化
引领学生亲近名著,品味经典。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这些启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理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应该让经典伴随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对名著展开深度研究的主题,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四、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激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现在不少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里,应提醒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氛围,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责任和使命。
- 【发布时间】2019/3/11 10:24:03
- 【点击频次】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