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影响初中生个体礼仪修养的重要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者】 陶兴海

【机构】 贵州省水城县化乐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改革开放几十年,每个农村家庭都步入了小康生活。可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荒芜面积越来越大,尤其在礼仪修养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究其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出现了严重缺失。根据对水城县七所学校一千五百多名初中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对初中生礼仪修养影响权重将近百分之七十。归结起来,主要是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经济发展目标和教育观念出现了严重问题。
  【关键词】 影响;初中生;礼仪修养;重要因素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语云“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社会来说,礼仪能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对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自信、自爱,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身为一名教师,我深知礼仪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孩子礼仪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尤其关键。小学是孩子品性的初步形成阶段,可塑性比较强。孩子的心灵犹如一方净土,有待开拓者的培育和浇灌,重在教育孩子重礼、懂礼、行礼。初中阶段是孩子品性成型的重要阶段,重在规范孩子的行礼。正如荀子所言“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若要人立、事成、国宁,则要求人人以礼而居,事事以礼而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以,礼仪教育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
  学校的常规礼仪教育固然重要,毋庸置疑,但是决不可忽视影响孩子礼仪修养的首位重要因素——父母因素。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落实难到位。“道法自然”。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的形成和心智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生活、工作、学习等等正在以快节奏、高速率、高质量发展,然而,绝大部分父母,或因文化水平低下,或因家庭经济建设等,普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状:许多父母只看中孩子的文化成绩,却忽视孩子品德、礼仪方面教育,重智轻德现象越来越严重。殊不知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是不健全的。还有父母竟把孩子教育和培养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错误地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是进了保险柜,成绩、品德、习惯……全是学校、老师的事。将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自己的重要作用。这是父母思想意识上突不破的痼疾。固然也有父母要求孩子温文尔雅,有礼有节,但却是口头上、形式上者居多,与自己的行为举止应对不起来,或者丝毫不够注意,与孩子聊天时大话、脏话层出不穷。一味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对自己却要求不严格,或者没有要求。要么沉迷娱乐,彻夜不归;要么将家里当做娱乐室,经常邀一帮牌友,乌烟瘴气,自在逍遥;要么虐待尊长,欺负弱小……尽管孩子说不出什么,或者不敢说出什么,但他们却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态度,并且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与其常常用嘴向孩子灌输正义良知,不如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示范,正能量的举止行为诱导,比口是行非来得高明。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好奇心盛,接收新鲜事物快,但他们明辨是非的意识却很弱,所以,父母“授之以渔”的行为必须持之以恒,万万不能错误地认为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奖赏就是对孩子的爱,乃至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这是一种既愚蠢而又危险的引导思维。总而言之,与其闲话三千,不如躬身一做。只要父母在孩子面前时刻做好了仪容仪表的整洁,坐姿站姿的规范,接人待物的得体,言谈举止的得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自己的镜子,一样会发自内心的做得有模有样,得得体体。
  其次,父母家庭经济建设目的偏颇。改革开放,为每个家庭经济建设拓宽了渠道,可喜可贺。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家人的穿着漂亮了,高档了;家庭的茅草土墙屋子被宽敞明亮的洋楼取代了;餐桌上的菜肴丰盛了,营养了;家庭摆设高科技了,精神生活满足了。这是国家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每一个父母最需要实现的,更是每一个孩子最应该享受的。可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却渐渐淡化了礼仪的精神财富,大有丢失的势头。很大层面上,父母满脑子思考的是到哪里去打工挣钱,每月挣多少,每年积余多少,多少年实现家里的哪一个目标。至于孩子的品德、习惯、学习等完全与钱划等号,下意识地认为只要有了钱一切都会好。孩子该上学了,给孩子准备好漂亮书包,给孩子穿上漂亮衣服,给孩子足够的零用钱,为了方便表达为父母的爱心,给孩子配上一部手机,全副武装,让自己的孩子也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就这样,孩子自小就完全包裹在一种厚实的物质生活享受之中。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少了,甚至没有。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出现偏差时,只会一味从孩子身上追究给予的东西多少,而不会用心想孩子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轻则痛骂一通,重则痛打一顿了事。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孩子由小学升上了初中,父母的钱花去了不少,孩子的发展却不尽自己意,做人意识,做事能力,礼貌礼节……不伦不类。其结果,破灭了父母希望,膨胀了孩子的物欲意识。孩子踏足社会,一切从头开始!胡锦涛主席说的“扶贫先扶智”中的“智”同样包含礼仪文化啊。试想,一个公司的长足发展,能力水平固然不可缺,但“德”才是核心呀!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诚信的公司能走多远,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这样,一个家庭也然如此。所以,父母家庭经济建设的目的应从物质享受转到孩子的得当教育上才是正确的,因为物质上的贫穷是短暂的,只有智力上的贫穷才是最可怕的。
  第三,孩子留守是得不偿失的决定。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父母都到省外打工,孩子小小年纪就留守在爷爷奶奶身边,或者外公外婆身边。究其原因,其一是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和技术水平空白,只能在既脏且累、工资收入偏低的厂家工作,其二是省外读书费用高,家庭生活开销大,其三是省外打工的目的是挣钱来改变家庭的落后状况。所以,父母不得不万般不舍的把孩子留守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祖辈带孙辈,一是隔代管理,沟通落差大,二是不敢管理,不论是管深了或管浅了都怕得罪儿子媳妇,总担心自己费力不讨好不算,还担心自己里外不是人。结果,孩子身上获得的总是祖辈一味的顺从、迁就和无端的宠爱。孩子做对做错得不到评判,做好做坏得不到肯定,长期生活在要什么得什么、随心所欲的蜜罐中。长期父母爱的缺失,祖辈爱的泛滥,导致孩子品性、学习、责任、习惯……少了方向,少了动力,少了准则。即算有学校、老师的倾情打造,爱心付出,孩子都只当耳旁风,吸收甚微。手机网络的开通,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家里,路上,学校……手机成了孩子最称心的伙伴。一方方虚拟网络空间,沉迷了孩子稚嫩无知的情愫,一场场惊险刺激游戏,燃烧了孩子充满青春活力的岁月。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成了孩子心田净土可怕的空白;读书,做人,做事,成了孩子帮父母完成任务的主导。当父母发现自己打工一场是为了什么的时候,获得的只是抱怨、失落、失望和难以擦干的泪眼,最终只能又让孩子切切实实当了父母的翻版!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段,叛逆心里里不乏理想的树立、自我价值的定位、品德习惯的养成,这是父母应该看到的,清楚的。那么,如何才能让父母摆正自己的教育意识、发展意识,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我认为,把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落到实处,效果是可以显现出来的。
  对策一——让《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法律效率根植于父母思想深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是国家根据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任何人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凌驾于其上并且亵渎它。宣传是不置可否的必然手段,践行才是法律效率产生社会效益的关键。学校宣传了,老师宣传了,学校、老师都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可是,学校、老师收获最多的还是单相思,社会效益还是那样微弱,究其原因,是学校、老师不具备行政行为权力和执法手段。如果政府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执行列为常规工作项目,制定奖励机制,重奖重罚,违法必究。严格规定父母双方,在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时期,只能一方外出发展家庭经济,违者严惩,做得好的父母,可大势表扬,奖罚均记录在案,作为往后家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重要条件。让每一个监护人从思想上去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内涵,从行为上去践行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意义和家庭发展意义,与学校、老师的行为融为一体,那么,社会教育的义务就落到了实处了。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两部法律的威严,才能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义务和法律义务的统一性,必然性。那么,留守儿童的畸形社会症状就不会发生,盲目发展家庭经济的意识和行为就会自然杜绝,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价值就不会苍白无力。
  对策二——建立父母定期培训机制。广大农村孩子的父母,综合文化素质都不高,教育意识,法律意识,忧患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等,长期处在提升层面。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步伐大,社会发展速度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标榜自己。他是从中国的发展前景和世界的发展格局提出的。既是伟人的高瞻远瞩,更是中国的长远规划。容不得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思想滞后,行为迟缓,因为人才的质量决定着中国梦的进程。人才是家庭的个体,质量提高了,家庭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家庭的兴旺发达,才能积成国家的强盛和强大。所以,人才质量的提高,父母除了生育功能外,与时俱进的培育意识不可缺少。因此,建立父母培训机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培训渠道可由政府培训和学校培训两条路径组成。法律法规的细致讲解,科学种养殖技术的实际掌握,如何正确发展家庭经济,如何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如何解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等,政府可安排相应的组织部门按照拟定的计划,选择得当时间,以村为单位,亦可以组为单位,每年一次或两次地对村民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多种多样,诸如话剧表演,快板演说,有奖竞赛,集中讲座,等等。通过多次培训,老百姓在法律意识、经济发展、社会公德、教育责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社会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会内化到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习以为常的言谈举止中,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良性感染和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亲情导引同样很重要。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是孩子成长和成才的关键阶段。不同学段孩子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吸收能力的培养,学校、老师的因素固然重要,父母的有机配合更是同样重要。所以,为了让孩子父母与学校、老师通力合作,学校可按年级,按学期,拟定培训计划,组织家长到学校接受关于孩子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品性培养、学习引导、社会公德、文明礼仪等等的培训。让家长通过培训,理解学校、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工作难度,明白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与学校、老师之间不可缺少的血肉关系。
  参考文献:
  [1]《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
  [2]《荀子.修身》
  [3]《影响学生礼仪形成的重要因素》——叶子
  [4]《道德经》
  • 【发布时间】2019/3/11 10:39:48
  • 【点击频次】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