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李 凤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提到:“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结中可以发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面仍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需要花更多的努力去克服、去完善。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兴趣;创新

  跟随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人士及语文教育界都在大力呼吁高中的诗词鉴赏教学需要改革,呼吁新课程要回归诗性。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发展,进而也影响到学生在诗词鉴赏审美情趣的培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主体无阅读兴趣
  在经历了九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后,通过与多位老教师的讨论和对学生所做的“诗歌阅读调查问卷”发现,现在的高中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不佳,许多同学课外阅读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即使阅读,类别也基本是小说、文摘杂志等。在本人抽样调查的310名高中学生中,仅有7%左右的学生表示喜欢古代诗词,而更多的学生对于诗词的阅读缺乏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学生中,可以准确诵读的只有20.5%,能了解古代诗词修辞手法的只有13.7%,有6.5%的学生对学过诗词的涵义能基本理解完整,能背诵50首左右古代诗词的学生仅为12.6%。面对诗词鉴赏,大部分学生都满是一脸茫然,更多学生对鉴赏诗词毫无兴趣甚至敬而远之,对他们来说,理解诗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现今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越来越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生对诗词阅读缺乏应有的兴趣,这种现状实在是令人担忧。
  二、学生个人理解能力浅薄
  古代诗词的表达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诗词鉴赏的自主理解难度较大。很多学生的鉴赏水平还只是停留在文字解读的层面,不具备发掘诗词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词都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思想情感来,也很是浅薄。于是乎在鉴赏教学的课堂中,大多数老师都忽视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这一特点,更多的偏向于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厌其烦的串讲词意、句意、写作特点、表现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而学生更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自主阅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读出自己独特体会的都很少,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笔记。
  三、教师功利性的模式化教学,教学方向单一
  现今的社会趋势,全国上下都对高考十分关注,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教学也越来越偏向于针对高考而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偏向于注重考试技巧的传授,以此来使学生提高在考试中的分数。这样一来,更阻碍了学生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学习的过程中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是追求如何去鉴赏诗词和教授学生鉴赏技巧来应对考试。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现今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方向过于单一,学生只是追求高考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诗词鉴赏上能力和文学兴趣的培养。
  综合上述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现状,把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联系诗歌自身的特点,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高中诗词鉴赏的教学。
  一、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我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最大动力,首先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有提到: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师可以先从较为简单的,或带有故事情节的古诗词入手,让学生以改写成现代散文诗入手;也可以是从现有的一些化用古典诗词的歌曲中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古诗词,如:歌手许嵩的《庐州月》旋律典雅,化用了成语和古诗词,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古诗词,兴趣盎然;也可推荐一些经典诗歌,让学生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诵读吟咏,然后在同学间开展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等。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词,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还可以在学校或班级定期举办诗词诵读比赛,在校园教室里定期张贴更换诗词书法作品等。以此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环境,给诗词文化一席之地,努力培养学生对高中诗词阅读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诗词鉴赏中联系当代思想激发情感共呜,提高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指出:“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正应如此,引导学生做到有机融合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才能真正汲取、传承我国古代辉煌的思想。要在诗歌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对鉴赏者有着一定的要求。跟随时代的变迁,不同背景,不同主流思想,不同的人生阅历等原因,有一些思想在当时是合理的,放在当下就未必正确,这时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用与作品类似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进入产生审美心境的特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去体昧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拓展性的联想,进而从鉴赏的内容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如李白的诗就会流露出远游求仙或及时行乐的复杂心态,如何理解古人的这种心态?到底要不要模仿古人?这都需要老师跟学生探讨,引导学生认识的。答案可以不求统一,但必须正面,健康,符合现实的情况。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背景,不同时代,做法不应相同,不能对古人单一的模仿。结合当代思想解读诗词,要让学生以批判的目光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教会学生思考、提取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领悟”出古诗词中的精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在诗词鉴赏中的理解能力。
  三、改变固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主动性
  长久以来在固化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中,高中诗词鉴赏教学大多都是围绕着高考的考点来进行教学:诗中写了什么内容?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什么效果?语言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就是因为这些固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如今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抵触诗词阅读。
  创新诗词鉴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好诗词鉴赏基本步骤的基础上,利用教学间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挖掘作品深刻的内涵,培养合作精神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逐步展开对古诗词的意境及文化信息的探究。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理解诗词的语言,发挥想象来情景再现,再创作再加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形成自己的作品。这样就能更深入的对作品的语言及运用的手法进行理解,便于学生向诗词鉴赏的更深处进行审美探究。例如: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通过品读词作和词句语言的理解后,即可对该词意境再现,口味其画面之美,领悟其情感之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诗词的看法,不管对错都应予以表扬,然后再对学生观点的欠缺之处进行指正补充,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诗词鉴赏。在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下,定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张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与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1,15(93):84-86.
  [3]赵芳.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2(27):32-35.
  • 【发布时间】2019/3/11 10:43:09
  • 【点击频次】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