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在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一度让广大的一线教师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许多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有不少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有不少教师是“新瓶装旧酒”。“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渐失,学习状态低迷,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心愉悦。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之比往往不协调、不对等。因此,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广大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教师的备课,要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与高效的教学策略。而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的质量;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第三是要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从预习检查开始,以学定教。第四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与灵活运用能力。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以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应是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的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生的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4、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个方面。现行语文教学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两种。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比较适合理性的文章,宜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较适合感性的文章,宜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处理,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三、自觉反思,提高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师生双方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主要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因此,教学监控行为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而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教师的备课,要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与高效的教学策略。而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的质量;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第三是要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从预习检查开始,以学定教。第四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与灵活运用能力。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以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应是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的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生的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4、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个方面。现行语文教学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两种。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比较适合理性的文章,宜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较适合感性的文章,宜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处理,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三、自觉反思,提高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师生双方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主要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因此,教学监控行为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而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 【发布时间】2019/4/8 14:21:48
- 【点击频次】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