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性学习策略初探

 

【作者】 范媛妮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关镇东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何谓体验性学习?宋代理学家程颢说: “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都是自家体贴出来。”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与运用语言,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历程。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使体验更有效呢?
  一、创新师生关系,构建良好体验氛围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仍有一部分老师以权威自居,经常将个人意识强加于学生,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知识灌输,这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教育兴趣的降低。因此,创新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生要互相尊重,老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导者,尊重学生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纠正学生在自主体验性学习当中所吸收的而错误认识和负面情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推动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发展。
  二、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现情景再现。现代教学技术为再造情景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制作合成的多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催人动情,促人求知,以实现有效体验。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毁灭”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中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文字的真正含义(一个不留、一点不剩、全部掠夺、肆无忌惮??),从这些文字中体味到心酸、国耻,激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加强朗读感悟,深化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厚积薄发,使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就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可以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使一个个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入境入情。
  1、含情美读,倾泄情感。美读包括默念、诵读、朗读、朗诵、吟诵、咏唱等读书方法,只要能很好地体现出作品的语体风格、能很好地传情达意的读皆可称为美读。提倡美读,就是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情凋、韵味、意趣,让学生在读中,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醉情痴。实际上,这就是在多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着体验。
  2、角色朗读,转化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与自己的心中,印发情感转化。
  3、表演朗读,体会情感。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像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表演朗读符合学生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学生走进了文本,创造性地活化了文本,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体验深化了情感。
  4、想像体验,领会情感。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像。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像,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悟对。
  四、内外结合,拓展体验宽度
  有生活就有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学习要走出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中。无庸置疑,课内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内。大社会好比“加油站”,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和运用,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习惯方法走向生活。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也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切不要忽视了另一半,那就是课外。语文教学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封闭的学校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课堂;从枯燥的课堂学习走向生动的生活学习。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怎么办呢?过去,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我们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的亲历与感悟,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体验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学生只有切身体验,才能自主地感悟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生命价值。
  • 【发布时间】2019/4/8 14:24:40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