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搅动一江春水
【关键词】 ;
【正文】 近几年来,由于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及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了,有钱了,大家都想把孩子送到自己认为好的学校上学,所以出现了“农村孩子往乡镇学校挤,乡镇学生往县区挤,县区学生向市区挤,市区的孩子往省城送”的大转移现象。伴随着这种“转移”,作为区实验小学,转入的学生比较多,出现了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情况,再加上转入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良莠并存,全区六年级学生成绩测试出现“不尽人意”现象,在我个人看来是可以预想到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11月13日,我们襄州区举行了小学六年级期中测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与社会和科学,并且每三十个学生一个考场两个老师监考。
对于这样的考试,鉴于我们实验小学近几年来的大班额情况,我个人以为是必要的,及时的。特别是三十人一个考室的这种形式,虽然不是什么创举,但解决了考试时八九十学生一个考室出现的各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尴尬”。我曾经与不少同事笑谈,像这样八九十学生一个考室,考试时学生间的距离拉不开,我们为学生创造了“抄袭”的充分环境条件,一个字或者一道题写(做)不到,抬眼扫视一下就可得来的“诱惑”,恐怕很多学生难以抵御。
用像这样三十人一考室的测试形式,摸摸学生原来功课学习的情况,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把握学情、班情,借此指导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修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班级管理计划,以争取“让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的基础,让不同的学生各有进步,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所有代课老师拍手称快。
六年级这次期中测试,语文共有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测试(13分);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测试(38分);第三部分是课外阅读能力测试(19分);第四部分是习作(30分)。单看这几大题名称的“叫法”,可以说是“实际”、“实在”又“前沿”,确实是做到了“优秀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对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试卷的“优越”和“优质”性。但问题是书本上的“知识”为什么要出那么多,居然占到了“基本能力测试”38分中的18分,占试卷总分的18%的分值。是不是潜意识告知六年级的老师们:凡是课本后提到的都要“死记硬背”,不然得不了“满分”啊?
现代社会的教育,最忌讳的是“磨死老师,累死学生”的搞法,我们不希望因为一张试卷把老师们又回引到“为了得满分,而死记硬背”的“应试老路”。无论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测试,我们欢迎、希望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面向全体学生”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我教的六(4)班,90名学生,语文最高分99.5,最低分50;90~99.9分的16人,80~89.9分的42人,70~79.9分的18人,60~69.9分的9人,50~59.9分的4人;人平80.89分,及格率80.89%,优秀率65.17%;综合指数0.8052. 从此次的期中摸底情况来看,虽然考得不怎么理想,但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原因是近几个学期转入的后进生比较多,学生文化课素质偏低,不少学生平时交作业老师像讨债似的,跟在后面追着要,逼着要。面对如此的情况,一个有着90人的班级,能考如此,不满中也有些许慰藉的心绪了——良心无愧呀!
教育工作是份良心活。我们希望领导们,在大班额这个事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大兴教育教学改革之风,立足“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全区教师“调配任用布局”做出适宜的调整,制定出适合区情、校情,适宜教师与学生的激励措施,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质量,切实解决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僵呆,或教育管理部门不作为——不对“学生大转移”出现的大班额、超大班额,教师无能力全面顾及,教育教学出现“不尽人意”之情况作客观分析,而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终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策。
教师不是苦行僧。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化的人。他们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生产”着丰富多彩的人才。他们的手里操纵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知道明天的社会,先看看今日的校园。”作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义务解决好他们“书袋子”和“钱袋子”的问题。“书袋子”即知识的富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它是“教书育人”的根本;“钱袋子”即教师的待遇,是教育者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但在现实社会很是现实、全国各地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的当下,我们不能让教育者一味的付出,罔顾因待遇偏低、教师流汗没人买单等因素导致倦怠工作的事实而无动于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构建暖心励人的工作环境,精神的、经济的奖励慰藉并用,这些传播正能量的激励,应形成常规制度,融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边边角角落落,深入每位教师的心灵,以撬动教育者职业倦怠的神经,淡化教育者浮躁的情绪,唤醒教育者木然的心灵,调集教育者工作的注意力,回归教育者游离的心思,调动教育者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育者工作的热情,鼓舞教育者工作的信心,激扬教育者工作的斗志。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和中层领导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不想代课的教师争着代课,代小科的老师争着代主科,代主科的老师争着当班主任,着力解决“前勤后勤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起到奖励先进,推动一般,激励落后的作用。
领导转动智慧的头脑,轻摇收放自如的巧手,搅动一江平静的春水,营造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让老师们的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切实感受到在教师这支队伍中,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工作效果,收获的必然是“不同待遇”,从心底里觉得工作有干头儿,生活有奔头儿。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确,教育工作是份慢工细活儿,需要老师的爱心,更需要教师的耐心与责任心。少年儿童的教育是“润叶护花”的神圣事业,需要的是遵循教育规律;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耐性;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不可急躁,更不可揠苗助长。
总之,启蒙教育工作是一种既承载着自我生命,又影响着少年儿童生命的职业,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应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成全,用积极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学生,审视我们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教学的现状,理解学校眼下所遇到的困难。倘若我们的领导能够对全区教师“调配任用布局”做出适宜的调整(小班额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激励措施,老师流汗学校买单;倘若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倘若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体现“六度”(学生的参与度;心理的调适度;思维的有效度;感情的内化度;语言的鲜活度;能力的形成度。),我想,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一定能够营造出“让所有的学生达到共同的基础,让不同的学生各有进步,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的满园靓丽春色。
11月13日,我们襄州区举行了小学六年级期中测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与社会和科学,并且每三十个学生一个考场两个老师监考。
对于这样的考试,鉴于我们实验小学近几年来的大班额情况,我个人以为是必要的,及时的。特别是三十人一个考室的这种形式,虽然不是什么创举,但解决了考试时八九十学生一个考室出现的各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尴尬”。我曾经与不少同事笑谈,像这样八九十学生一个考室,考试时学生间的距离拉不开,我们为学生创造了“抄袭”的充分环境条件,一个字或者一道题写(做)不到,抬眼扫视一下就可得来的“诱惑”,恐怕很多学生难以抵御。
用像这样三十人一考室的测试形式,摸摸学生原来功课学习的情况,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把握学情、班情,借此指导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修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班级管理计划,以争取“让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的基础,让不同的学生各有进步,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所有代课老师拍手称快。
六年级这次期中测试,语文共有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测试(13分);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测试(38分);第三部分是课外阅读能力测试(19分);第四部分是习作(30分)。单看这几大题名称的“叫法”,可以说是“实际”、“实在”又“前沿”,确实是做到了“优秀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对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试卷的“优越”和“优质”性。但问题是书本上的“知识”为什么要出那么多,居然占到了“基本能力测试”38分中的18分,占试卷总分的18%的分值。是不是潜意识告知六年级的老师们:凡是课本后提到的都要“死记硬背”,不然得不了“满分”啊?
现代社会的教育,最忌讳的是“磨死老师,累死学生”的搞法,我们不希望因为一张试卷把老师们又回引到“为了得满分,而死记硬背”的“应试老路”。无论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测试,我们欢迎、希望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面向全体学生”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我教的六(4)班,90名学生,语文最高分99.5,最低分50;90~99.9分的16人,80~89.9分的42人,70~79.9分的18人,60~69.9分的9人,50~59.9分的4人;人平80.89分,及格率80.89%,优秀率65.17%;综合指数0.8052. 从此次的期中摸底情况来看,虽然考得不怎么理想,但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原因是近几个学期转入的后进生比较多,学生文化课素质偏低,不少学生平时交作业老师像讨债似的,跟在后面追着要,逼着要。面对如此的情况,一个有着90人的班级,能考如此,不满中也有些许慰藉的心绪了——良心无愧呀!
教育工作是份良心活。我们希望领导们,在大班额这个事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大兴教育教学改革之风,立足“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全区教师“调配任用布局”做出适宜的调整,制定出适合区情、校情,适宜教师与学生的激励措施,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质量,切实解决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僵呆,或教育管理部门不作为——不对“学生大转移”出现的大班额、超大班额,教师无能力全面顾及,教育教学出现“不尽人意”之情况作客观分析,而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终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策。
教师不是苦行僧。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化的人。他们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生产”着丰富多彩的人才。他们的手里操纵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知道明天的社会,先看看今日的校园。”作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义务解决好他们“书袋子”和“钱袋子”的问题。“书袋子”即知识的富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它是“教书育人”的根本;“钱袋子”即教师的待遇,是教育者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但在现实社会很是现实、全国各地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的当下,我们不能让教育者一味的付出,罔顾因待遇偏低、教师流汗没人买单等因素导致倦怠工作的事实而无动于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构建暖心励人的工作环境,精神的、经济的奖励慰藉并用,这些传播正能量的激励,应形成常规制度,融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边边角角落落,深入每位教师的心灵,以撬动教育者职业倦怠的神经,淡化教育者浮躁的情绪,唤醒教育者木然的心灵,调集教育者工作的注意力,回归教育者游离的心思,调动教育者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育者工作的热情,鼓舞教育者工作的信心,激扬教育者工作的斗志。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和中层领导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不想代课的教师争着代课,代小科的老师争着代主科,代主科的老师争着当班主任,着力解决“前勤后勤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起到奖励先进,推动一般,激励落后的作用。
领导转动智慧的头脑,轻摇收放自如的巧手,搅动一江平静的春水,营造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让老师们的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切实感受到在教师这支队伍中,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工作效果,收获的必然是“不同待遇”,从心底里觉得工作有干头儿,生活有奔头儿。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确,教育工作是份慢工细活儿,需要老师的爱心,更需要教师的耐心与责任心。少年儿童的教育是“润叶护花”的神圣事业,需要的是遵循教育规律;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耐性;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不可急躁,更不可揠苗助长。
总之,启蒙教育工作是一种既承载着自我生命,又影响着少年儿童生命的职业,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应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成全,用积极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学生,审视我们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教学的现状,理解学校眼下所遇到的困难。倘若我们的领导能够对全区教师“调配任用布局”做出适宜的调整(小班额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激励措施,老师流汗学校买单;倘若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倘若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体现“六度”(学生的参与度;心理的调适度;思维的有效度;感情的内化度;语言的鲜活度;能力的形成度。),我想,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一定能够营造出“让所有的学生达到共同的基础,让不同的学生各有进步,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的满园靓丽春色。
- 【发布时间】2019/4/8 14:51:45
- 【点击频次】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