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蒋琼芳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笔者以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紧扣教材,把握特点,指导方法,强化训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来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悦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 “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思路,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来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看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出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是我轻声问道:“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四、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学生提高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①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②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③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内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五、开拓思维,创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到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道:“这乌鸦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思维,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去合理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
  总之,兴趣时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 【发布时间】2019/5/7 9:21:18
  • 【点击频次】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