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幼儿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新探

 

【作者】 嵇曰英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设置可行的教学内容,探索源于生活、具有趣味性、适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里特点以及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活动方法,才能使幼儿快乐地学习数学,体验和感受数学的趣味,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数学充满兴趣。本文在剖析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小学化;数学活动;探索

  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是一种以小学生自主参与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素质的持续发展。事实上,教学活动存在诸多不良的问题,已经影响了活动教学的效果。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7”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9个圆片分成了4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9能分成4和57”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2.评价方法单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
  二、提升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策略
  (一)丰富环境,学数学
  1.巧用教具,教数学。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制作巧妙的教具吸引孩子。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中,我就将每个数字变成同等数量的笑脸娃娃,并将它们排好队,形成一个情景:笑脸娃娃去散步,要手拉手,并让孩子们发现有单个笑脸娃娃没拉到手的数字,就是单数,相反是双数。并让孩子们来找哪个数字的笑脸娃娃没找到好朋友的,显而易见,对单双数的理解就变得很容易了,在活动中找到了数字之间的规律。二是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小班数学教育的灵魂。
  2.融入环境,学数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只要紧抓生活契机,孩子会从中受益。如,玩积木时,可以启发幼儿进行积木分类;午餐和吃小点心时,可以让孩子们数一数虾的数量或饼干的数量、颜色、形状等,顺序(先发……,再发……)、一一对应、数数的经验(让幼儿比较一下碗、勺的数量多少);盥洗时,幼儿轮流洗手,能获得快、慢概念等等。
  (二)把握特点,学数学
  1.立足孩子,教数学。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在大人的眼里就如一样的东西,拿来就可以吃下去,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高,从来都没有正规地感受数和量,以及其中的一些规范的标记,所以我们要从孩子们的自身出发,把自己当做孩子,来设计活动教案。如在中班数学《看图形打标记》中,操作卡上有个很大的表格,让孩子们去选表格中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标记,这个看似简单,但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许多孩子不能准确地打勾,于是我就将复杂的表格变成许多独个的表格,在简单的表格上,能更清楚地看图片,轻松完成任务的。在孩子们掌握简单表格的填写后,就可以化简为繁了,慢慢让孩子们多行表格画标记,就是接下来的一个策略了。
  2.循序渐进,学数学。循序渐进,就是按照简易次序逐步深入提高:学习也要有个过程,循序渐进,才能学得扎实。数学活动首先要提供给他们“最近发展区”,在原有基础上再加把劲,孩子们才能学得更好。如大班数学《设计门牌号码》的活动中,孩子们对编排号码活动显得很吃力,但是孩子们对于高楼的层数却是非常的了解,于是我让孩子们先编楼层数,孩子们一下子就编好了。接下来再编好楼层的基础上让孩子们编号码。把难度放低,孩子们在编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从而掌握编排的规律和方法。孩子们在学习一种新知识的时候,要给孩子提供最近发展区。相信在原有新知识上孩子的知识也会稳扎稳打的。
  (三)“勤能补拙”学数学
  1.“变换形式”,教数学。在对话活动中我们会许多孩子都能说出你想要的数学结果,而当他们操作数卡时,经常会有相反的结果。这种新授活动情况比比皆是,如果你在这次活动中给孩子纠正对了,并进行多次的练习,孩子下次接触的话,会比较得心应手,俗话说“熟能生巧”。我们就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孩子们对当时的事物非常能理解,而当你出示的事物消失时,就很容易把原来的想法忘记,就会出现理解了而不会做的特点。
  2.“亲身体验”学数学。在学习数学中的数量关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和家长的相互交流,让孩子们能亲身去体验其中的得与失,让孩子们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比如在单双数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到电影院去找单座和双座,在体育馆里也去找一找,在数数时也可带孩子进行双数数数。
  总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教学方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组织教学应体现出数学教学的创造性、乐学性和交际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挖掘数学的特殊潜在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式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6.
  [2]王化敏.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J].早期教育,2013(5).
  • 【发布时间】2019/5/7 9:33:25
  • 【点击频次】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