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
【正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重新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版)依据党的十九大的教育目标,将高中历史课定位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所担当的任务就更重了,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高中历史课堂达到课标和教师心目中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每一堂课都应该是有效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这样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尽量让不主动学习的学生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慢慢喜欢,最后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让主动学习的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持之以恒,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然而,审视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呆板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以分论好、反复考试的做法依然大量存在。这些做法无疑都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天性——好奇、活泼、好动,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何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呢?又怎样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呢?所以,这几年,根据我的切身教学经验和学习的专业知识,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一、研究自己,让教师从“讲解型”转变为“指导型”
作为一名老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使得一些教师成了“出名”的“经验主义专家型教师”。并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以经验支撑教学行为的惯性,这些惯性使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担当主角,直截了当的把毕生知识全部讲授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反省和探究的时空。这种教育是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讲师”。
然而,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当今知识传承的多元性,越来越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和探索问题的平台,这就需要指导型教师,引领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充分带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让同学们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既把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会使每堂课的效率大大提升,事半功倍。
二、研究教法,让课堂从“呆板无趣”转变为“灵活有效”
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内容,而应该是学生学会了多少内容,但由于以往的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根据教学大纲。“填灌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即便是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但也很难提高课堂效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授课之前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及授课方法,因为每一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有区分度,这样呈现在课堂上就会有很大的分辨性,使同学们更有新鲜感,对课堂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要想做到这些,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做大量工作,如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锁定教学起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有选择性地使用教材资源,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提问,预设可能的教学过程。科学的设计教学评价,进行仔细认真的课后反思,课堂授课形式不拘一格,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小游戏、小视频、小音频、提高课堂观赏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认真课前准备,虽然会给教师增加工作量,但却可以在课堂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多同学们的认可,减轻教师的课堂工作量,既轻松了教师又受益了学生。
三、研究学生,让学生从“听众之一”转变为“主角之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我们仅仅了解教师还远远不够,我们只有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和了解,遵循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才会起到作用。那么,在学生身上有哪些特质呢?学生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他们会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同时又具有不同阶段的发展潜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消化者和传播者;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在知识上给予帮助,同时需要教师在人文上进行关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识进步,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同学们的终身发展。
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发展的、个性的、有创造力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压抑同学们的天性,应该让同学们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适度的发挥,他们才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主动的去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探索和解决,让同学们拥有一种学习的收获感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他们就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不是听众,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的,如若能够做到,那么每堂课就应该都是有效的。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所担当的任务就更重了,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高中历史课堂达到课标和教师心目中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每一堂课都应该是有效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这样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尽量让不主动学习的学生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慢慢喜欢,最后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让主动学习的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持之以恒,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然而,审视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呆板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以分论好、反复考试的做法依然大量存在。这些做法无疑都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天性——好奇、活泼、好动,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何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呢?又怎样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呢?所以,这几年,根据我的切身教学经验和学习的专业知识,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一、研究自己,让教师从“讲解型”转变为“指导型”
作为一名老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使得一些教师成了“出名”的“经验主义专家型教师”。并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以经验支撑教学行为的惯性,这些惯性使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担当主角,直截了当的把毕生知识全部讲授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反省和探究的时空。这种教育是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讲师”。
然而,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当今知识传承的多元性,越来越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和探索问题的平台,这就需要指导型教师,引领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充分带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让同学们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既把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会使每堂课的效率大大提升,事半功倍。
二、研究教法,让课堂从“呆板无趣”转变为“灵活有效”
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内容,而应该是学生学会了多少内容,但由于以往的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根据教学大纲。“填灌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即便是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但也很难提高课堂效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授课之前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及授课方法,因为每一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有区分度,这样呈现在课堂上就会有很大的分辨性,使同学们更有新鲜感,对课堂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要想做到这些,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做大量工作,如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锁定教学起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有选择性地使用教材资源,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提问,预设可能的教学过程。科学的设计教学评价,进行仔细认真的课后反思,课堂授课形式不拘一格,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小游戏、小视频、小音频、提高课堂观赏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认真课前准备,虽然会给教师增加工作量,但却可以在课堂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多同学们的认可,减轻教师的课堂工作量,既轻松了教师又受益了学生。
三、研究学生,让学生从“听众之一”转变为“主角之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我们仅仅了解教师还远远不够,我们只有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和了解,遵循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才会起到作用。那么,在学生身上有哪些特质呢?学生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他们会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同时又具有不同阶段的发展潜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消化者和传播者;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在知识上给予帮助,同时需要教师在人文上进行关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识进步,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同学们的终身发展。
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发展的、个性的、有创造力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压抑同学们的天性,应该让同学们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适度的发挥,他们才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主动的去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探索和解决,让同学们拥有一种学习的收获感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他们就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不是听众,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的,如若能够做到,那么每堂课就应该都是有效的。
- 【发布时间】2019/5/7 11:04:00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