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作者】 陈元坤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教育和体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材、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教材是审美对象,教师是审美的中介,而学生则是审美主体,而审美对象通过教师这个审美中介,渗透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去的过程。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中学语文的内容,包含着激情、灵性,有浓郁的人文特点,因此,我想,语文教师如果能赋予学生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与清新美感,能以饱满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能以幽默、智慧和创见,使学生在有限教学内容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源泉,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就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中学语文的内容五彩斑斓,那么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灵活、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是审美的中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读小说,体会人物性格美。
  语文教学中塑造的无数个生动的美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远远胜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理论说教。这些品格净胜,对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水浒传》中108条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才能和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的情怀,无不给学生以深深地震撼。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形象,每个主题都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审美的启示。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如在学习九上小说《孔已己》中,鲁迅对落魄知识分子孔已己的刻画入木三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身上打满了孔孟之道的烙印,虽劳苦了半生,但却一事无成,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封建旧思想和剥削阶级的恶劣习惯在他身上都可以看到,形成了他好逸恶劳、自命不凡、轻视劳动的坏习气,虽贫困潦倒,但满口之乎者也,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所以他成为“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教师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去指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激起学生对封建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的憎恶,理解作品的的深层内涵。
  (二)读散文,感受人间真情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八下朱自清的《背影》,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读八下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能体会到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读七下郑振铎的《海燕》能感受到作者浓浓的乡愁,和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山有崩塌的时候,海有干涸的时候,惟有真情,超然于万物之上,永不消失。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感受美,表达美,领悟美的氛围,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充分的审美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读游记,品味自然情境美.
  形象美,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精神品格美。首先,在教材中,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这些异彩纷呈,景象万千的自然画面,对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八上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当学生陶醉于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中时;阅读八上冯君莉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当学生沉浸在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对美好大自然的神往中; 阅读八上赵丽宏的《周庄水韵》,当学生被这座历经九百年的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抒写得淋漓尽致的描绘深深打动时, 当作者对这些自然景观或描写或抒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富于情感艺术的自然画时, 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学生或默读、或朗读,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之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读美文,领悟想象创造美.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如学习八下刘成章《走进纽约》,我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体会文章中创造之美。文中将万里长风比做“透明的长天巨龙”,将地铁的哐当声比做“地震”,将汽车比喻为争先恐后奔驰的“甲虫”,等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绘声绘色,将纽约的形象描绘得十分逼真,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面对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作者深深眷念祖国,为祖国的落后而忧心,希望她能早日发展壮大。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从而达到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的目的。
  综上所述, 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 【发布时间】2019/5/7 14:39:11
  • 【点击频次】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