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略谈

 

【作者】 庞咏薇

【机构】 广西玉林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幼儿园阶段,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数学活动中,比如,数的认知方面要让幼儿清楚地理解数概念,而数字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是抽象、枯燥的,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在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学一定要生动有趣,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能使孩子过早地对数学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数学教学的游戏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5”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弥补了任务式和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整体发展。在游戏中教学可以调整幼儿的厌学情绪。很多孩子在入学初都非常向往学校生活, 
  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孩子会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恐惧,通过在一日生活中设置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能够让他们克服恐惧,消除对学习的厌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改变对学习的看法,认为来幼儿园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智力发展。首先,形成认知积累,让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对生活的各种反应,积累对事物的认知,通过玩游戏,让幼儿不断加深对各种事物的印象,逐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等等。第二,促进语言发展,在游戏中,小朋友们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互相之间会多次进行语言交流,所以,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再次,开拓想像力,幼儿的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游戏能够为其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为儿童插上想像的翅膀。 
  有以下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适宜开展各类游戏。例如在“学习分类”中,我设计了“玩具找家”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谁最先找到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我尝试将音乐、美术、体育与之结合。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有一名幼儿没有座位,这时我就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要讲究策略。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中,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孩子准备了数卡、印章以及做球用的皱纹纸,孩子们通过“给数卡排队”以及“按数卡做实物”,很快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兔吃萝卜”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菜地”,又把6根“萝卜”放入“菜地”,然后出示7只“小兔”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兔要吃萝卜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兔有几只,萝卜有几根,它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获得知识。 
  创设“奇”的环境。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要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能主动与环境互动,就必须注意创设使幼儿感到“奇”的环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因为,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对周围许多的事物,特别是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总是去看看、去摸摸、去探究。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如细铁丝、纸条、毛线、小棒等,并将这些材料中等长的两条(根)分为一组,摆成形状、造型各异的各种图案,蜗牛、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鱼等等,分布在整个活动室的周围。然后,我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赏:这些图案好看吗?它们像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摆成的?它们一样长吗?为什么?由于这些图案色泽鲜艳、造型奇异、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兴趣,津津有味地观赏着,纷纷交头接耳:它们不一样长,它们可能一样长……这时教师又问: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呢?你想试试吗?顿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再操作,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改变造型,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这些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再加上这些材料摆成的各种造型和老师的诱导式提问,不断地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比较结果明显,发生现象易于描述,能大大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新奇的物质材料与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参与,又能在活动中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知识。
  此外,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我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及时、准确地反馈、调整。比如“目测数群”活动中,我会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幼儿是不是对游戏材料感兴趣?幼儿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到数量?正确有几种?错误数法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幼儿是怎么数的?幼儿错误数的原因是什么?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争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和发现。 
  通过这几年对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探索,我得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通过这些活动,大多数幼儿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比较透彻地了解关于数学方面的概念,而且这种方法也得到同事、家长的一直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也会通过不断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2015年第5期
  • 【发布时间】2019/5/7 14:39:22
  • 【点击频次】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