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应用题与生活联系密切,能有效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应用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做好应用题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很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并经常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经验,我认为应用题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一、创设良好的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要为本节课创设良好的导入环节,这是一节好课的必要的过程,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注意力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比如在教学“铺地砖”一课,课前,我布置大家看看你家客厅的地砖,它是怎样去铺的?上课时,我便让这生说说自己家的地砖是怎样铺的?为什么这么铺?学生回答说是好看,我说“大家说得非常好,铺地砖不仅仅要把地面铺满地砖,还要注意美观,可是怎样才能做到美观呢?我们就要在地砖的选择上有要求,今天我们就为小明的卧室进行铺地砖,一定要注意,铺得美观。”然后出示题目:军然的屋子长4.6米,宽3.5米,要铺上地砖,一种是边长40厘米,一种边长是30厘米,你认为铺哪种好?需要多少块?这样的课堂把学生思维从仅仅需要多少块上引到怎样样铺更美观,就避免了他们盲目的求屋子的面积,然后再在求每声地砖的面积的大小,然后再去相除看看用多少砖,这样就把学生引入到另一种思维模式,也让这生对这样的问题充满好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解决问题要做到有头有尾
在本部分内容我要说的是,创设的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要做到有始有终,创设情境不是一个过程,而是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要一个过程,那么它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我也听过许多的课,有好多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仅仅是为了引入问题,当讲完新的知识后,课前导入的问题仍留原地,学生并没有去解决它,这样长久下去,这生会对这样的导入失去兴趣,从而失去的导入环节的意义所在。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让他们先找教室中的长文体,然后说:这么多的长方体,我们怎样知道他们谁大谁小呢?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本课的学习,在学习习完之后,我又说,现在你说说该怎样求黑板表面、学习园地的表面的面积呢?因为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很容易想到只要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就可以求了,然后,我就分组,找出小组代表来测量,其它同学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真的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学生对这样的导入环节更加感兴趣了,才会更加的喜欢学习。
三、要从现实出发,创造性的利用用课本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不可能照顾到全国各个地区的情况,另外,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本教材内容,是不一定会适应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把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比较生僻的东西改成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比如,我听过一节课,是一节一年级课,内容是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情趣,它是这样说的:国庆节快到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游玩,一年一班男生有23人,女生有29人,一辆客车可以做50人,一年一班的同学一辆车能坐下吗?初看起来,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引起学生的这习兴趣,但是,我想,学校真的会组织学生去游玩吗?如果学生总是在我们这样虚构的教学情境中,那么,时间长了,他还会对这样的课堂有兴趣吗?我认这道题不如这样说:我班有男生有23人,女生有29人,一年一班有50名同学,我们两班哪个班的同学多呢?
四、要从现实中找到可学的内容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生活中产生了需要,然后才有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才会唤起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我并不是把一个圆锥拿到课堂上来问学生,你会求它的体积吗?我而搜集了很好生活中的圆锥形的物体,比如我会问:你把一车沙子或是一车小麦堆放在地上时,它是一个什么形状?那么要想知道这堆沙子或麦子的体积时该怎样求呢?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问题,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学生才会有兴趣去研究。
五、习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人和人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他们学习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学习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习题:1.一条小路长45米,宽3.1米,要在小路上铺上一层沙子,铺沙子的面积是多少?2.小明要把自己的房间美化一下,他房间的墙长4.5米,高2.5米,它的四周有多长多少?面积是多少?3.一块正方形玻璃,周长6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三道题,由最简的问题到较难的问题,让学生从简单的应用入手,一步步的去理解较难的问题,另外也可以让同学选做,这样,学生才会在已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数学,喜欢上应用题这类问题,也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很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并经常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经验,我认为应用题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一、创设良好的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要为本节课创设良好的导入环节,这是一节好课的必要的过程,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注意力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比如在教学“铺地砖”一课,课前,我布置大家看看你家客厅的地砖,它是怎样去铺的?上课时,我便让这生说说自己家的地砖是怎样铺的?为什么这么铺?学生回答说是好看,我说“大家说得非常好,铺地砖不仅仅要把地面铺满地砖,还要注意美观,可是怎样才能做到美观呢?我们就要在地砖的选择上有要求,今天我们就为小明的卧室进行铺地砖,一定要注意,铺得美观。”然后出示题目:军然的屋子长4.6米,宽3.5米,要铺上地砖,一种是边长40厘米,一种边长是30厘米,你认为铺哪种好?需要多少块?这样的课堂把学生思维从仅仅需要多少块上引到怎样样铺更美观,就避免了他们盲目的求屋子的面积,然后再在求每声地砖的面积的大小,然后再去相除看看用多少砖,这样就把学生引入到另一种思维模式,也让这生对这样的问题充满好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解决问题要做到有头有尾
在本部分内容我要说的是,创设的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要做到有始有终,创设情境不是一个过程,而是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要一个过程,那么它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我也听过许多的课,有好多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仅仅是为了引入问题,当讲完新的知识后,课前导入的问题仍留原地,学生并没有去解决它,这样长久下去,这生会对这样的导入失去兴趣,从而失去的导入环节的意义所在。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让他们先找教室中的长文体,然后说:这么多的长方体,我们怎样知道他们谁大谁小呢?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本课的学习,在学习习完之后,我又说,现在你说说该怎样求黑板表面、学习园地的表面的面积呢?因为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很容易想到只要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就可以求了,然后,我就分组,找出小组代表来测量,其它同学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真的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学生对这样的导入环节更加感兴趣了,才会更加的喜欢学习。
三、要从现实出发,创造性的利用用课本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不可能照顾到全国各个地区的情况,另外,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本教材内容,是不一定会适应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把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比较生僻的东西改成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比如,我听过一节课,是一节一年级课,内容是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情趣,它是这样说的:国庆节快到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游玩,一年一班男生有23人,女生有29人,一辆客车可以做50人,一年一班的同学一辆车能坐下吗?初看起来,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引起学生的这习兴趣,但是,我想,学校真的会组织学生去游玩吗?如果学生总是在我们这样虚构的教学情境中,那么,时间长了,他还会对这样的课堂有兴趣吗?我认这道题不如这样说:我班有男生有23人,女生有29人,一年一班有50名同学,我们两班哪个班的同学多呢?
四、要从现实中找到可学的内容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生活中产生了需要,然后才有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才会唤起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我并不是把一个圆锥拿到课堂上来问学生,你会求它的体积吗?我而搜集了很好生活中的圆锥形的物体,比如我会问:你把一车沙子或是一车小麦堆放在地上时,它是一个什么形状?那么要想知道这堆沙子或麦子的体积时该怎样求呢?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问题,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学生才会有兴趣去研究。
五、习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人和人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他们学习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学习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习题:1.一条小路长45米,宽3.1米,要在小路上铺上一层沙子,铺沙子的面积是多少?2.小明要把自己的房间美化一下,他房间的墙长4.5米,高2.5米,它的四周有多长多少?面积是多少?3.一块正方形玻璃,周长6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三道题,由最简的问题到较难的问题,让学生从简单的应用入手,一步步的去理解较难的问题,另外也可以让同学选做,这样,学生才会在已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数学,喜欢上应用题这类问题,也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 【发布时间】2019/5/7 14:46:06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