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教学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初中语文教学总是“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重要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节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默读,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我们自己读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其一是用点拔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作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好学业进步的关键。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厌烦的情绪。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他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例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要学生默读思考,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了;第二问题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起来了;第三个问题在学生与营长产生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段课文,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他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引导是关键。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也必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问题教学法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的,所以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也为“导读”法及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开辟道路。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法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重要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节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默读,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我们自己读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其一是用点拔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作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好学业进步的关键。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厌烦的情绪。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他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例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要学生默读思考,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了;第二问题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起来了;第三个问题在学生与营长产生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段课文,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他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引导是关键。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也必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问题教学法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的,所以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也为“导读”法及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开辟道路。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法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 【发布时间】2019/6/11 20:32:45
- 【点击频次】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