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究

 

【作者】 邓景鹤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正在被遗弃,我们教师必须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字】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发布,教学方式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得到深化,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学生不能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发现知识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长期以来,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转变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吸收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一旦对一件事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而富有情趣的情境恰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放动画等形式,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使用性、愉悦性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课件演示“小动物坐着装有各种形状轮子的车进行比赛”的情景,结果坐在圆形轮子车上小动物跑了第一名。这时,“疑问”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产生了,“为什么装有长方形轮子的车,转不动呢?”“为什么同是圆形车轮,车轴装在圆心上的就转得快呢?”正是这一系列的“疑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生活实践中“需要”的学习,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智慧火花
  数学中有很多公式的推导、定理的归纳、法则的概括等都需要教师通过制造“认知悬念”,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导入阶段我有意识地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和144÷1.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解答,第二题就卡住了。这时学生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算?能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呢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从而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小学生还具有好动的特点,而这恰好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好契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才能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蒙胧的想法转化为实在的行动,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例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操作性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
  四、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所选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还要富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时,学生才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习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加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教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下转第71页)
(上接第72页)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可以利用加法计算,可以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联系,可以用减法:1个9是10-1,2个9用20-2......甚至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学来)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
  六、巧用评价激励,品尝成功喜悦 
  单一的分数评价已不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激励型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自信的学生更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变的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主动、健康的发展。教师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情的抚摸、一个惊喜的表情,一个肯定的微笑,这些无不充满激励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热爱数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只要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大胆转变数学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吸收知识,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冯克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金成梁 周全英:《小学数学教材概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发布时间】2019/6/11 20:33:49
  • 【点击频次】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