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教学心得

 

【作者】 杨丽苹

【机构】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教学重点是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孩子们的见解,不能区别对待。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他们各自的特性。教师应要针对性发现他们的优点,对每个孩子进行鼓励,这样,他们才会提升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自主探究;个性化;多样化;创新意识;表达能力 

  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教学重点是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本课时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的培养:
  一、 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
  复习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前能对旧知识进行整理,它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首要基础,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复习铺垫,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教程中,教师可进行例题5的情境引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对新知识领域的探究。
  教学片段一:
  师:鑫鑫文具店购进一批卷笔刀,一盒12个,请每一个同学猜一猜这样的卷笔刀有14盒大概有多少个?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学生们都踊跃地参加,发挥各自的想像力,他们五花八门的猜想,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上一片活跃的学习氛围,一股浓浓地的学习之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学生们猜想的结果各不相同,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哪种结果最精确的呢?
  生:计算,但我们没有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对,我们以前没有学过,但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对新知识有了独立的思考,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有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
  二、 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能力
  在孩子们独立思考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后,先组织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整理好研究成果,再让学生代表组在全班进行分享。
  教学片段二:
  通过整理,全班的解决方法如下:
  1、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68
  2、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68
  3、12×2×7=168
  4、14×2×6=168
  5、12×10+12×4=168
  6、12×20-12×6=168
  7、 竖式计算
  ……
  在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过程中,算法多样化,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三、 交流对比,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本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猜想、独立验证,再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最后通过交流对比,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选择最优解题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细节中见理念、见价值,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思考,创造出了很多解题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优缺点,对比一下哪种方法更好。
  当同学们遇到新问题时,都会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转化为我们已知的数学知识。
  通过全班的探究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1、 转化成加法计算,容易理解,但计算太麻烦并且容易出错。
  2、 把其中一个因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具有局限性,而且不易操作。
  3、 转化成两个积的和书写起来太复杂,不具有简单性。
  4、 竖式计算,比较简单快捷。
  在对比交流后,笔者又设计了“及时巩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笔算“12×14”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算第二个因数14,在个位上的4去乘12,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14,十位上的1去乘12,得12个十,即120。(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④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48+120=168,即得出积是168。
  通过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笔算”算理的理解。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同一个问题“12×14”时,由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识风格、接受能力的差异,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策略,因此,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孩子们的见解,不能区别对待。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他们各自的特性。教师应针对性发现他们的优点,对他们进行鼓励,这样,他们才会提升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9/6/12 15:13:00
  • 【点击频次】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