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在高中数学课堂上 如何提问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学习力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高中数学课堂大多已演变成了关注高考的、空洞的解题训练,大量学生学习力低下。本文从如何让学生变“老师要我学”,为“我需要学、想要学”;如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总结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回忆、总结、归纳等方面,详实地说明了作为一线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主要课型中设计适宜的提问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深入思考、引导扎实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习力;提问
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强弱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在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然而现在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大多已演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更多的关注高考怎么考?高考的题型是什么?如何提高答题的技巧与速度?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得不到发展,课堂品味不高、匠气十足、缺乏基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大量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学习力低下。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尽力提升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意志、提升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在我们日常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线高中数学教师,下面将浅析如何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主要课型中设计巧妙的、适宜的提问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目的。
第一,在新授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让数学公式、定义自然而然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动力从以往的“老师要我学”,变成自觉的“我需要学、想要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中学习动力这一要素。例如在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3的1.5节《二项式定理》的第一课时教学中,设计引入问题情境:1、请求出g(x)=(x+2)3的零点.;2、请求出函数f(x)=x3+6x2+12x+8的零点。学生会觉得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当x=-2即为函数g(x)=(x+2)3的零点,但是第二个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解方程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求函数f(x)=x3+6x2+12x+8的零点。此时老师如果指出实际上(x+2)3=x3+6x2+12x+8,那么第二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a+b)n=?。在本例的问题情境设计中,学生发现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面临的问题,于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变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从而对学生学习动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又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中,零点存在性定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空洞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所以设计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
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将河流抽象成x轴,将前后两个位置视为A、B两点,请大家用连续不断的曲线画出他的可能路径。2:若所画图像能够表示函数,A横坐标为a,B点横坐标为b,问:函数在(a,b)内一定存在零点吗?
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将抽象的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问题巧妙的转化成一个实际生活问题,便于激发学生学生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得到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结论: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存在零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函数y=f(x)在闭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即“连续”);二是函数y=f(x)在区间端点的值异号(即“异号”).
第二,在高中数学习题课中,教师如何通过合适的设置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学生掌握知识及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避免我们的传统习题课容易出现的教师大量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的低效教学模式。例如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习题课中,对于问题1、已知a>0,b>0,a+b=1,则■+■的最小值为多少?教师准备讲解常用解法:
∵a>0,b>0,a+b=1,■+■=(a+b)(■+■)=2+■+■≥2+2■=4,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教师提问:数学解题一般都是化繁为简,为什么这道题要反其道而行之,进行■+■=(a+b)(■+■)这一步?从而促进学生自发的去思考和感知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中构造积为定值的关键性。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提出问题2:已知a>0,b>0,a+b=2,则■+■的最小值为多少?在学生思考前,教师提问:第二题和第一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使用刚才的方法现在能成功吗?如果不能成功,困难在哪里?如何解决?通过观察两道题目的相同与不同,在机械模仿解法一失败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想方设法配凑得到积为定值的关键一步,从而得出正确解法:
■+■=■(a+1+b+1)(■+■)=■(■+■+5)≥■。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然后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3:已知a为正实数且a2+■=1,则a■的最大值为多少?教师引导提问:这道题和前面题目的区别在哪里?(求最大值)是不是可以借助基本不等式?ab≤■尝试一下,如果失败了原因在哪里?(没有成功得到和为定值),我们有什么办法吗?激发学生自发的去探究如何拼凑、变形从而想方设法去让和为定值:a■=■■≤■=■。在上面三个不同的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例子中,教师不断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此类问题中,拼凑和或积为定值是基本的方向和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不断尝试、不断的调整,使用多种技巧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提升他们的学习毅力,并且增强他们分析问题,整合信息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习力;提问
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强弱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在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然而现在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大多已演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更多的关注高考怎么考?高考的题型是什么?如何提高答题的技巧与速度?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得不到发展,课堂品味不高、匠气十足、缺乏基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大量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学习力低下。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尽力提升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意志、提升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在我们日常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线高中数学教师,下面将浅析如何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主要课型中设计巧妙的、适宜的提问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目的。
第一,在新授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让数学公式、定义自然而然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动力从以往的“老师要我学”,变成自觉的“我需要学、想要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中学习动力这一要素。例如在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3的1.5节《二项式定理》的第一课时教学中,设计引入问题情境:1、请求出g(x)=(x+2)3的零点.;2、请求出函数f(x)=x3+6x2+12x+8的零点。学生会觉得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当x=-2即为函数g(x)=(x+2)3的零点,但是第二个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解方程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求函数f(x)=x3+6x2+12x+8的零点。此时老师如果指出实际上(x+2)3=x3+6x2+12x+8,那么第二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a+b)n=?。在本例的问题情境设计中,学生发现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面临的问题,于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变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从而对学生学习动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又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中,零点存在性定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空洞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所以设计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
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将河流抽象成x轴,将前后两个位置视为A、B两点,请大家用连续不断的曲线画出他的可能路径。2:若所画图像能够表示函数,A横坐标为a,B点横坐标为b,问:函数在(a,b)内一定存在零点吗?
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将抽象的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问题巧妙的转化成一个实际生活问题,便于激发学生学生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得到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结论: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存在零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函数y=f(x)在闭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即“连续”);二是函数y=f(x)在区间端点的值异号(即“异号”).
第二,在高中数学习题课中,教师如何通过合适的设置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学生掌握知识及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避免我们的传统习题课容易出现的教师大量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的低效教学模式。例如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习题课中,对于问题1、已知a>0,b>0,a+b=1,则■+■的最小值为多少?教师准备讲解常用解法:
∵a>0,b>0,a+b=1,■+■=(a+b)(■+■)=2+■+■≥2+2■=4,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教师提问:数学解题一般都是化繁为简,为什么这道题要反其道而行之,进行■+■=(a+b)(■+■)这一步?从而促进学生自发的去思考和感知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中构造积为定值的关键性。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提出问题2:已知a>0,b>0,a+b=2,则■+■的最小值为多少?在学生思考前,教师提问:第二题和第一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使用刚才的方法现在能成功吗?如果不能成功,困难在哪里?如何解决?通过观察两道题目的相同与不同,在机械模仿解法一失败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想方设法配凑得到积为定值的关键一步,从而得出正确解法:
■+■=■(a+1+b+1)(■+■)=■(■+■+5)≥■。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然后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3:已知a为正实数且a2+■=1,则a■的最大值为多少?教师引导提问:这道题和前面题目的区别在哪里?(求最大值)是不是可以借助基本不等式?ab≤■尝试一下,如果失败了原因在哪里?(没有成功得到和为定值),我们有什么办法吗?激发学生自发的去探究如何拼凑、变形从而想方设法去让和为定值:a■=■■≤■=■。在上面三个不同的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例子中,教师不断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此类问题中,拼凑和或积为定值是基本的方向和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不断尝试、不断的调整,使用多种技巧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提升他们的学习毅力,并且增强他们分析问题,整合信息的学习能力。
- 【发布时间】2019/6/30 11:53:53
- 【点击频次】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