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 ;
【正文】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喻为一只飞翔的大鸟,那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是这只大鸟的两只翅膀。如果按照我国三大语言学家之一的吕叔湘的说法,语文教学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那更突显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然而,由于电视、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家庭人员结构特点,接受学校教育方式等导致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各种课外书,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可以在阅读中与名人对话;多读课外书,既能扩宽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其作文能力。然而,农村孩子多数留守于家中,由60-80岁不识字的老人看管,他们的家庭课外阅读引导为零;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将大量的农村孩子寄宿于校园学习生活,学校又没有为孩子们配备生活老师,任课老师工作量大,许多老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讲,寄宿在学校里的农村孩子接受课外阅读引导也几乎是零。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有什么要求呢?身为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有效呢?以下是笔者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来看,要想让学生在学校的语文课堂学习的时间内去完成如此大的阅读量,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因此,引导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笔者结合当前农村小学生班级实际情况,利用优化的农村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收到很好的成效。
一、营造阅读氛围,点燃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常言道:一个喜欢阅读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能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这就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阅读氛围的营造能点燃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热情。每周四活动节时间定为读书会开展时间,内容有好书推荐(学生自由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一篇美文、故事等去阅读,然后用各色卡纸等素材通过剪、贴、画等方式制成好书推荐卡,并写上好书推荐理由、简介、读后感等,最后在读书会时间与同学们分享)、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身边重大事件沙龙……为学生营造一个即重视书本的阅读,又联系生活实际,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的故事、美文等自主的整合、建构,结合自身的情感、语言、思想组合,然后以故事、朗读等的形式再现,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迷上课外阅读。借助比赛等形式中学生收获课外示阅读成果的喜悦,增强其再阅读兴趣,悄无声息地调动其他人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在阅读方法指导多下功夫,保证课外阅读质量
课外阅读已成为提高小学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语文老师在语文教材教学的同时能关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的课外文章、书籍,那么,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都会锦上添花。
古诗教学,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就带着学生到诗中找故事,先教学生读几遍,再带学生到诗找能看得到的景或者物,然后告诉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到诗中去感受可以编成故,并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向学生承诺:如果谁能找到一首诗读给同学听,老师就把诗中故事讲给大家听。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深深爱上古诗。每天活动节时间总拉笔者去听他们背诵古诗,要笔者给他们讲诗中的故事。一到三年级,孩子们拿到一首古诗就能编写简短的故事,虽然不是很生动,但也能写出诗的主要意思。步入五年级,教材中的古诗只需老师稍微梳理即可,不用老师再进行字词句的理解等教学。
阅读教学,现行的教材都以一个专题及阶段语文学习目标编排每一组教材,将语文知识能力,兴趣、方法等融为一体,实现语文学习整体效应。为此,笔者根据年段学习目标和儿童认识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构建导学体系,强化语文本体,努力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规律,把课堂的阅读教学“导学”到课外阅读中去。好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交流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故事,然后带着他们走进课文中的寓言、民间传说、神话等故事,让其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进行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复述比赛,并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搜集我国《西游记》之类的一些古典名著,或外国《一千零一夜》等经典作品读一读,最后挑选一本喜欢读向同学推荐。从而丰富学生的故事长廊。
三、做好阅读检测,督查课外阅读完成量
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只立足于课内阅读,对课本教材反复咀嚼,却忽视了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寄托在家庭教育之上,也就没有什么课外阅读检测之谈。(应点出“课外阅读检测”的意义、做法、实效)然而,笔者近几年来费很大功夫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尝试着通过以下方法去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些检测方法既促使学生去阅读,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使课外阅读的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1.低年级建立课外阅读卡
一年级伊始,学生还还不能独立完成阅读。笔者召集学生家长到教室一起研究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商讨如何引导其课外阅读,达成协议——由家长陪读,指导填写阅读卡。老师则在上课前十分钟检查阅读卡填写情况,并将每个学生每天填写的阅读卡呈现在阅读展区,抽样在全班点评。〔阅读卡包括 月 日,我和 一起读了《 》(写故事或美文题目),在 (填写故事或美文)中,我认识了 (写故事或美文中的人物、景物、词语等),我最喜欢 (写故事或美文中的人物、景物、词语等)〕
2.中高年级写读书日记
为了让学生真正去阅读一个故事,或一篇美文,或一本书,也为了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关注书中的精彩内容、留住其读书时的联想和迸发出的灵感。笔者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天读完一个故事或一片美文之后都要写一则读书日记(3-4年级格式为:第一自然段写“今天,我读的故事或美文题目是《XXX》”,第二自然段写“故事或美文中我喜欢的两句话是:①……②……”,第三自然段写“故事或美文中我喜欢的两个词语是:……”第四自然段写读书感受。5-6年级格式为:第一自然段写“读书情境加阅读内容”,第二自然段写“阅读内容梗概”,第三自然段写“故事或美文中我喜欢的两句话是:①……因为……②……因为……”,“第四自然段写读书收获或感受)久而久之,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气质等,写出来的东西有思想,有内涵,而不是切割拼接生涩之作。
3.不定期进行“煮书”活动
饭菜用火煮熟就可以直接食用转化为人生存需要的能量。而书,必须一遍一遍地读熟,把书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或与同伴合作展现出来,才成为自己的本领。为此,笔者常常让学生小组合作再一定时间内选读一个故事或一首古诗或……然后编节目。再选个时间“煮书”——节目表演,进行节目评比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外阅读的理解能力。
总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时,除了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变换多种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然而,由于电视、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家庭人员结构特点,接受学校教育方式等导致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各种课外书,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可以在阅读中与名人对话;多读课外书,既能扩宽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其作文能力。然而,农村孩子多数留守于家中,由60-80岁不识字的老人看管,他们的家庭课外阅读引导为零;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将大量的农村孩子寄宿于校园学习生活,学校又没有为孩子们配备生活老师,任课老师工作量大,许多老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讲,寄宿在学校里的农村孩子接受课外阅读引导也几乎是零。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有什么要求呢?身为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有效呢?以下是笔者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来看,要想让学生在学校的语文课堂学习的时间内去完成如此大的阅读量,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因此,引导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笔者结合当前农村小学生班级实际情况,利用优化的农村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收到很好的成效。
一、营造阅读氛围,点燃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常言道:一个喜欢阅读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能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这就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阅读氛围的营造能点燃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热情。每周四活动节时间定为读书会开展时间,内容有好书推荐(学生自由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一篇美文、故事等去阅读,然后用各色卡纸等素材通过剪、贴、画等方式制成好书推荐卡,并写上好书推荐理由、简介、读后感等,最后在读书会时间与同学们分享)、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身边重大事件沙龙……为学生营造一个即重视书本的阅读,又联系生活实际,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的故事、美文等自主的整合、建构,结合自身的情感、语言、思想组合,然后以故事、朗读等的形式再现,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迷上课外阅读。借助比赛等形式中学生收获课外示阅读成果的喜悦,增强其再阅读兴趣,悄无声息地调动其他人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在阅读方法指导多下功夫,保证课外阅读质量
课外阅读已成为提高小学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语文老师在语文教材教学的同时能关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的课外文章、书籍,那么,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都会锦上添花。
古诗教学,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就带着学生到诗中找故事,先教学生读几遍,再带学生到诗找能看得到的景或者物,然后告诉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到诗中去感受可以编成故,并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向学生承诺:如果谁能找到一首诗读给同学听,老师就把诗中故事讲给大家听。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深深爱上古诗。每天活动节时间总拉笔者去听他们背诵古诗,要笔者给他们讲诗中的故事。一到三年级,孩子们拿到一首古诗就能编写简短的故事,虽然不是很生动,但也能写出诗的主要意思。步入五年级,教材中的古诗只需老师稍微梳理即可,不用老师再进行字词句的理解等教学。
阅读教学,现行的教材都以一个专题及阶段语文学习目标编排每一组教材,将语文知识能力,兴趣、方法等融为一体,实现语文学习整体效应。为此,笔者根据年段学习目标和儿童认识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构建导学体系,强化语文本体,努力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规律,把课堂的阅读教学“导学”到课外阅读中去。好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交流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故事,然后带着他们走进课文中的寓言、民间传说、神话等故事,让其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进行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复述比赛,并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搜集我国《西游记》之类的一些古典名著,或外国《一千零一夜》等经典作品读一读,最后挑选一本喜欢读向同学推荐。从而丰富学生的故事长廊。
三、做好阅读检测,督查课外阅读完成量
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只立足于课内阅读,对课本教材反复咀嚼,却忽视了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寄托在家庭教育之上,也就没有什么课外阅读检测之谈。(应点出“课外阅读检测”的意义、做法、实效)然而,笔者近几年来费很大功夫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尝试着通过以下方法去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些检测方法既促使学生去阅读,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使课外阅读的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1.低年级建立课外阅读卡
一年级伊始,学生还还不能独立完成阅读。笔者召集学生家长到教室一起研究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商讨如何引导其课外阅读,达成协议——由家长陪读,指导填写阅读卡。老师则在上课前十分钟检查阅读卡填写情况,并将每个学生每天填写的阅读卡呈现在阅读展区,抽样在全班点评。〔阅读卡包括 月 日,我和 一起读了《 》(写故事或美文题目),在 (填写故事或美文)中,我认识了 (写故事或美文中的人物、景物、词语等),我最喜欢 (写故事或美文中的人物、景物、词语等)〕
2.中高年级写读书日记
为了让学生真正去阅读一个故事,或一篇美文,或一本书,也为了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关注书中的精彩内容、留住其读书时的联想和迸发出的灵感。笔者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天读完一个故事或一片美文之后都要写一则读书日记(3-4年级格式为:第一自然段写“今天,我读的故事或美文题目是《XXX》”,第二自然段写“故事或美文中我喜欢的两句话是:①……②……”,第三自然段写“故事或美文中我喜欢的两个词语是:……”第四自然段写读书感受。5-6年级格式为:第一自然段写“读书情境加阅读内容”,第二自然段写“阅读内容梗概”,第三自然段写“故事或美文中我喜欢的两句话是:①……因为……②……因为……”,“第四自然段写读书收获或感受)久而久之,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气质等,写出来的东西有思想,有内涵,而不是切割拼接生涩之作。
3.不定期进行“煮书”活动
饭菜用火煮熟就可以直接食用转化为人生存需要的能量。而书,必须一遍一遍地读熟,把书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或与同伴合作展现出来,才成为自己的本领。为此,笔者常常让学生小组合作再一定时间内选读一个故事或一首古诗或……然后编节目。再选个时间“煮书”——节目表演,进行节目评比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外阅读的理解能力。
总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时,除了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变换多种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发布时间】2019/6/30 11:56:39
- 【点击频次】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