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有效组织学习活动,搭建数学交流平台
【关键词】 ;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作为一线教师,应有效组织数学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数学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人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做足功夫。
一、加入学生活动,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学生交流
1.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敢于交流。组织学习活动,首先是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的距离。教师要从情感的投入开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教师由单纯的权威的教育者到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师道尊严”向“学道尊严”转变。和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创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之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人类传承的文明,不是单纯地“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共同理解,分享情感的愉悦。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为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让学生从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学会平等和尊重,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欲望。
2. 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评价就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矫正错误,总结方法,揭示规律,激励学习。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交流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二、创设学生活动环境,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机会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新知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有效的学习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
1.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要想让学生学会交流,首先教师可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首先教师要设计出发展性的问题,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急切想要释疑的状态,学习活动的要求也就自然产生了,而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还有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过程表达出来,多给学生说和机会,让学生想说、会说。其次教师要设计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发现的话,不论是对是错,学生总爱与教师和同学商讨,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还有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考虑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素养等,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能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搭建一个展示自己了解他人的平台。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交流的素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教师可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去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或制造一些生活茅盾,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3.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可以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提高进行交流的积极性。
三、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做适当的指导,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学生“能说会道”。
1.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边做边说
在生活中,学生是“能说会道”了,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难,或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完整,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要让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师就要从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好引导。
2.结合实践,引导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然后在汇报时让他们说说操作的过程,我是这样引导的:如45-8
师:先摆几根小棒?
生:先摆45根,就是4捆和5根。
师:减去8根怎么拿?散的5根够拿吗
生:不够。
师:不够拿怎么办?
生:把一捆拆开再拿。
……
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操作的过程,这样让孩子把自己的操作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把过程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数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数学交流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加入学生活动,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学生交流
1.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敢于交流。组织学习活动,首先是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的距离。教师要从情感的投入开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教师由单纯的权威的教育者到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师道尊严”向“学道尊严”转变。和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创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之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人类传承的文明,不是单纯地“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共同理解,分享情感的愉悦。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为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让学生从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学会平等和尊重,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欲望。
2. 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评价就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矫正错误,总结方法,揭示规律,激励学习。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交流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二、创设学生活动环境,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机会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新知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有效的学习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
1.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要想让学生学会交流,首先教师可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首先教师要设计出发展性的问题,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急切想要释疑的状态,学习活动的要求也就自然产生了,而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还有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过程表达出来,多给学生说和机会,让学生想说、会说。其次教师要设计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发现的话,不论是对是错,学生总爱与教师和同学商讨,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还有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考虑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素养等,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能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搭建一个展示自己了解他人的平台。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交流的素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教师可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去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或制造一些生活茅盾,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3.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可以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提高进行交流的积极性。
三、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做适当的指导,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学生“能说会道”。
1.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边做边说
在生活中,学生是“能说会道”了,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难,或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完整,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要让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师就要从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好引导。
2.结合实践,引导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然后在汇报时让他们说说操作的过程,我是这样引导的:如45-8
师:先摆几根小棒?
生:先摆45根,就是4捆和5根。
师:减去8根怎么拿?散的5根够拿吗
生:不够。
师:不够拿怎么办?
生:把一捆拆开再拿。
……
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操作的过程,这样让孩子把自己的操作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把过程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数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数学交流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9/6/30 11:59:23
- 【点击频次】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