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如何教学小学数学操作活动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是一门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具有高度抽象和逻辑的一门科学。如果按传统数学教学那样采用全班统一要求的集体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只重知识、轻智力,重传授、轻学生的思考学习,重记忆训练、忽视启发引导和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话,必然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对数学教育进行重新的探索,组织安排各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并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以代替传统的讲授教育。
一、尊重学生,转变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调节。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穿新鞋,走老路”。比如:虽然提供了操作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可在操作之前就规定如何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名为指导实为干涉学生的自主活动等。都阻碍了学生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是在主动作用于材料中进行学习的,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不管做得对不对,都是他们主动操作的结果,在不断的尝试中,他们经历着从不会到会、从不对到对的一种主动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而正是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才真正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注意活动的灵活性,使活动内容具有多样化、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活动内容具有多样化、层次化。也就是说同一内容而活动要求层次不同,有同一性质而具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七巧板”的教学时,可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可以提供例图让孩子照着摆,也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想摆什么就摆什么,你觉得摆起象什么就是什么。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不同差异。例如学习形式上的差异,学习速度上的差异,以及解决问题是的认知策略上的差异。面对有着各种不同差异的目标。面对有着各种不同差异的学生群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尽可能出一些多样化的题,使各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四、操作活动适时指导
操作可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小差距,它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并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等,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操作活动是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学生的不断探索为其在学习活动中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机会,并由此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教学手段,尽量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产生“乐学”的心理倾向,以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一、尊重学生,转变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调节。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穿新鞋,走老路”。比如:虽然提供了操作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可在操作之前就规定如何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名为指导实为干涉学生的自主活动等。都阻碍了学生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是在主动作用于材料中进行学习的,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不管做得对不对,都是他们主动操作的结果,在不断的尝试中,他们经历着从不会到会、从不对到对的一种主动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而正是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才真正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注意活动的灵活性,使活动内容具有多样化、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活动内容具有多样化、层次化。也就是说同一内容而活动要求层次不同,有同一性质而具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七巧板”的教学时,可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可以提供例图让孩子照着摆,也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想摆什么就摆什么,你觉得摆起象什么就是什么。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不同差异。例如学习形式上的差异,学习速度上的差异,以及解决问题是的认知策略上的差异。面对有着各种不同差异的目标。面对有着各种不同差异的学生群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尽可能出一些多样化的题,使各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四、操作活动适时指导
操作可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小差距,它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并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等,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操作活动是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学生的不断探索为其在学习活动中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机会,并由此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教学手段,尽量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产生“乐学”的心理倾向,以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 【发布时间】2019/6/30 12:03:56
- 【点击频次】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