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性格培养

 

【作者】 高 菊

【机构】 黑龙江省萝北县凤翔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性格不仅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也是包括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因为教育要培养的人,不仅应有先进的思想、发达的智力和健康的身体,也应有良好的性格。有人曾经说起过:语文的教学应该有这样的境界:第一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第二就是培养能力;再就是塑造性格了。同时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进行良好性格的教育,这是一个高要求的教学。
  的确,人之所以能获得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归根结底是人进行学习和训练,进行智力活动,获得智力成就的结果。人们常说:一个人靠智力获得的成功取决于这个人的性格上的特点,甚至超乎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一个人的性格上的积极奋进会让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远远超出普通下的表现。这也就是说,要激发人的非智力因素很重要。我们每个人的非智力因素,通常是由一个人的需要、一个人的情绪、一个人的动机、一个人的兴趣及气质、或一个人的性格这些东西所决定,其中一个人的性格是主要的个性心理。每个人的性格不都是天生所具备的,有时在后天的生活和环境中,社会交流与学习中形成的。让学生具备一个好的性格特点是必要的。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性格的教育与培养。因为培养良好性格,是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呢?
  一、这就要从课文中人物性格入手,教育学生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文天祥大家都知道是一位民族英雄。他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国,肝胆相照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一位有着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情节的铮铮硬汉。在讲授这个人物时,不仅要讲文天祥的爱国思想,而且要讲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大性格。文章中,作者所表现的果断、坚韧、以及自制力等的意志品质。在兵临城下,大小官员“莫知计所出”的危急时刻、他却作出决断,毅然深入虎穴;为敌人所俘之后,他本想以死报国,但却“隐忍以行”;南归之途可谓九死一生,如稍有懈怠,则非死敌手,即死于自然险境。正因为他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才能在朋友误以为他是“叛贼”,将他拒之门外,奸臣处心积虑地想陷害他,敌人千方百计想抓住他的境况中,忍辱负重、百折不挠,顽强斗争。这样通过分析文天祥的性格,不仅能使学生受到巨大的感染,而且有益于学生对自身意志的评价和塑造。
  二、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诚实性格的培养,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正确对待人和事
  我们在教育中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如果一个人通过教育只有较高的的知识,却没有一个好的品质,那么他的成长中的学习都是失败的。我们的生活每天都会学到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做人,才能真正的立足于社会,才能使自己学到的东西对社会有用。这是从教和学两方面简洁而生动地阐明了教学的终极目的。而现在由于多种原因,却较为普遍地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的双重人格。在校内,在人前,有些学生可以冠冕堂皇地谈论崇高理想、事业、献身精神;在学校以外,在人的背后,又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要,不所谓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通抛向脑后,连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都做不到。眼下不少青少年学生的“世故圆滑”和“精明强干”,常常使我们这些“为人师者”自惭形。作为有责任心的老师,就应该把教育学生诚实的性格当成自己应有的责任。培养学生诚实的性格,首先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任意拔高的误区,打破对教材的崇拜意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去分析教材。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要坚决克服“训练学生说假话”的弊端,反对重方法技巧训练,轻思想感情培养做法,帮助学生将作文与作人联系起来,写实感、抒真情。
  三、强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
  语文课不能仅有“庖丁解牛”式的繁琐分析,还要为学生打开情感体验的新领域,不断强化积极的情感。一个人如果连情感都丢失了,也就不会有,甚至不能有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积极向上的情感会激发人们寻求知识,坚持真理,并勇敢追求真理。语文教材中特别是小说散文等课文,内容丰富,感情深沉激越,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和强化积极的情感。
  生活中的微小的得失常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得则喜,失则悲,是人之常情。但学生的情感变化多是一种低层次的小我的反映,不能系于更重要的事物上。许多课文都体现了作者的道德感情和美好情操,诸如文天祥在异族的屠刀下,舍生取义,浩气长存,这是爱国主义的情操;张衡绝交世俗,钻研术数,这是潜心求知的情操;布鲁诺为了科学,不怕葬身火海,这是坚持真理的情操;鲁迅先生对待敌人的不屈服,为人民大众甘愿服务和谭嗣同那种不畏敌人,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怕,依然仰天大笑。并评价出逃的或留下的同志们,都是好样的英雄好汉,这是革命者的崇高情操;情操是历史上现代一切伟大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变为自己思考和行动的力量。
  四、运用长期的道德渗透,已达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天天坚持做记录,写日记,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这样看来是很有说服道理的。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性格的培养,所以古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况且,性格是在人的一生中形成和改变着的,教师不可能一辈子跟着自己的学生,对他们耳提面命。学生对自己有了教育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也就能做到自我的调节。心理学里这样说,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了。因此,通过写日记,学生记下一天最有意义的事,这对他们获得知识、认识社会都是大有好处的。最明显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行自我的检查和反思,不断地加强自我的剖析。经常性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鞭策,逐步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诚如一位作家所说的:“日记是人生一根由当事人自己去挥舞的鞭子,鞭打我们更好地教育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今天的中小学生面临的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和充满竞争挑战的新生活,他们尤其应该有良好的性格。性格培养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工作,愿每位教师重视这一问题,以促进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 【发布时间】2019/6/30 12:44:09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