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新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运算能力是中学数学三大基本能力之一,《大纲》中还指出“运算能力是指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但是有很多初中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数学计算能力不是很好,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心理较为成熟,自控能力有所加强,但好玩、贪玩、慌张、做不下来等都导致其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恒心,没有毅力,计算题都是算了半截或草草了事。面对这样的现状,本人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除了坚持课本中的教学之外,还尝试了多种方法其效果较好,下面本人浅谈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计算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口算和笔算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的计算不需要了,只要会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就行了。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产生了对计算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我们现在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尽管计算工具科学了,但完全依靠这些计算工具是不行的。首先,这些先进的计算工具实际上是人们在传统的计算方法上发展而来的,没有传统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学会计算,怎么会有将来计算的发展呢?将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发明,就落在下一代人身上,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计算技能作为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以及知识的掌握等等。据了解,很多初中毕业生中考数学都失分在计算上,导致最后成绩不如意。有关部门曾经对一次考试作过调查,发现40%的学生都在计算上失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很困难,常常经历失败的打击,很少有成功的体验,这部分学生做题常出错,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常以“粗心”作借口,其实是长期依耐计算器,导致计算能力低下的表现。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初中学生,因为计算能力不好,都在计算上失分,导致他对数学没信心,后来经过了一系列地努力,计算能力提高了,成绩上去了,他也从此爱上了数学,中考考出了高分。这些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初中学生现在计算技能的了解,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低下,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知识和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够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问题。
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总结,及时提醒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对自己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归纳在一起,写成条子,压在自己的书桌上,贴在自己眼睛能见到的墙上,比如乘方中的符号问题、底数问题、去括号问题、方程中的去分母问题、整式中的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应用等等问题。在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映出条子上的内容,在实际计算中就会引起重视,克服经常会出错的问题。
三、分散训练,集中考核
在学习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整式的化简等涉及到运算的问题时,当堂作业中计算题目较多,学生易于疲劳、烦躁,做题也就不认真了,故在学习这些内容后,每天给学生两道计算题,这样量小,学生容易认真做,易于集中力量,准确率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在进行集中考查,对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四、提倡运算的简捷性和灵活性
运算的简捷是运算合理性的标志,是运算速度的要求,它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考察。要提高学生合理进行运算的能力,“一题多解”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因为通过“一题多解”,就可比较哪一种解法既正确又简捷,从而确定合理的解法。从认知角度来看,运算的多解性是感性阶段,而合理运算则是运算的理性阶段。由多解性通过分析、比较来培养学生运算概括能力,从而进入合理性的阶段,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位学生在计算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1,正确结果应该得。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没弄清题目造成的,如果学生稍微动一下脑筋,明白了是考查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话,就不会出错了。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不愿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算式,算是打草稿了;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书上要做的和老师要求做的计算题,在设计上都有一定的计算目的,或是有一定的难度,除开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好草稿,便于后面查看中间计算过程。教师也应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认真检查的习惯。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如分式方程要求通过验根来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应用题等还要看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等。
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自己对计算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最后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逐步领悟运算能力的实质,就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进行运算的习惯,提高运算能力,提高数学效果。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计算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口算和笔算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的计算不需要了,只要会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就行了。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产生了对计算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我们现在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尽管计算工具科学了,但完全依靠这些计算工具是不行的。首先,这些先进的计算工具实际上是人们在传统的计算方法上发展而来的,没有传统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学会计算,怎么会有将来计算的发展呢?将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发明,就落在下一代人身上,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计算技能作为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以及知识的掌握等等。据了解,很多初中毕业生中考数学都失分在计算上,导致最后成绩不如意。有关部门曾经对一次考试作过调查,发现40%的学生都在计算上失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很困难,常常经历失败的打击,很少有成功的体验,这部分学生做题常出错,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常以“粗心”作借口,其实是长期依耐计算器,导致计算能力低下的表现。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初中学生,因为计算能力不好,都在计算上失分,导致他对数学没信心,后来经过了一系列地努力,计算能力提高了,成绩上去了,他也从此爱上了数学,中考考出了高分。这些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初中学生现在计算技能的了解,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低下,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知识和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够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问题。
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总结,及时提醒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对自己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归纳在一起,写成条子,压在自己的书桌上,贴在自己眼睛能见到的墙上,比如乘方中的符号问题、底数问题、去括号问题、方程中的去分母问题、整式中的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应用等等问题。在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映出条子上的内容,在实际计算中就会引起重视,克服经常会出错的问题。
三、分散训练,集中考核
在学习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整式的化简等涉及到运算的问题时,当堂作业中计算题目较多,学生易于疲劳、烦躁,做题也就不认真了,故在学习这些内容后,每天给学生两道计算题,这样量小,学生容易认真做,易于集中力量,准确率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在进行集中考查,对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四、提倡运算的简捷性和灵活性
运算的简捷是运算合理性的标志,是运算速度的要求,它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考察。要提高学生合理进行运算的能力,“一题多解”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因为通过“一题多解”,就可比较哪一种解法既正确又简捷,从而确定合理的解法。从认知角度来看,运算的多解性是感性阶段,而合理运算则是运算的理性阶段。由多解性通过分析、比较来培养学生运算概括能力,从而进入合理性的阶段,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位学生在计算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1,正确结果应该得。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没弄清题目造成的,如果学生稍微动一下脑筋,明白了是考查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话,就不会出错了。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不愿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算式,算是打草稿了;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书上要做的和老师要求做的计算题,在设计上都有一定的计算目的,或是有一定的难度,除开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好草稿,便于后面查看中间计算过程。教师也应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认真检查的习惯。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如分式方程要求通过验根来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应用题等还要看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等。
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自己对计算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最后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逐步领悟运算能力的实质,就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进行运算的习惯,提高运算能力,提高数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9/6/30 12:48:25
- 【点击频次】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