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对于人才选择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础性教育阶段,更需要将创新性教学方式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好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展开分析,提出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些见解和措施,为促进本地区小学教育创新发展探索一条可行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知识、文化、科技有了创新性的要求。而所有的创新都需要依赖于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而展开。实施创新性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创新教育教学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教育多方面的内容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小学教育作为创新教育开展的基础性阶段,这个时期创新教育的开展对于之后各阶段的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让小学生意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来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我价值意识和自理、自强、自主的能力,对于某些感兴趣的事物(特别是新生事物)会产生较强的好奇心理,会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小学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择时机,有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丰富和创新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创新意识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成果。知道创新对于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培养自身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要让学生在放松心情、精力集中、不受拘束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有所体现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动作表情,在传授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给学生一种亲切、可信、敬佩的个人形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如,在学生提问问题时,教师要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自己问题的重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没有关联,教师也要对学生问题予以重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猜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正。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重要,那怕是很小的见解,教师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增加关注力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不可缺少,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灵感。
2.重视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性的求异思维,创新就是思维发散求异的最终目标。这种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发散性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找到被人想不到的方法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做到与众不同,寻找到独特、新颖的解题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课堂创新意识培养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重视思维发散性的训练,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例如,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关于解决谁的百分比多和少时,让学生想一道数学应用题:“鞋厂每年的增产值为30%,服装厂为40%,如果是你们,你会去哪个工厂应聘?为什么?”。这时候,会有说去鞋厂的,他们觉得在鞋厂工作不会很累;也有说服装厂的,他们认为在那里赚的钱可能比较多。还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如“产值增加多少与工人的收入有关吗?”、“产值增加了老板会不会增加工人的工资”、“会不会多发奖金”等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列出新的、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一一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将知识点串联于整个教学过程,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鼓励学生问题质疑,培养创新勇气。
开发学生思维活动,要将问题作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由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特征为学生建立轻松、愉悦、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勇气,要让学生敢提问、敢说、敢想。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为什么”一定要及时给与学生回应,认真听取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回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充满信心,增强学生创新勇气。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理想象。
动作是所有思维产生的前提,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创新能力。小学课程中动手活动较多的课程就是数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到“三角形的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学习工具对三角形三边长度进行测量,再让学生转变三角形原有的形状进行重新组装,再进行边长测量,看看在最后面积的大小上是否与之前三角形面积相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比,进而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5.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了解国际、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开展打开心扉的交流活动,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和能够畅想、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谈论理想、兴趣、创新想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也可以与周围能够创新的事物相连接,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让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创新思想,发挥特长,增加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6.教师认真备课
想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是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是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期就要做好课程准备,不只是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准备,还要为学生进行准备,对每个学生都要有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活动不能随意和盲目,要与实际的教学时间有效结合,要对每个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
三、结语
总之,创新会一直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落实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教师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始有终落实贯彻,把握时机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到一视同仁,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探索、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性、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俊枝.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0(S1):445.
[2]董涛.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若干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03):156.
[3]余刚.在课堂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S2):101-102.
[4]李明朵.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135.
[5]邓法健.论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湖南农机,2007(07):86-87.
[6]张玉玲.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五部曲[J].小学教学参考,2007(12):5-6.
【关键词】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知识、文化、科技有了创新性的要求。而所有的创新都需要依赖于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而展开。实施创新性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创新教育教学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教育多方面的内容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小学教育作为创新教育开展的基础性阶段,这个时期创新教育的开展对于之后各阶段的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让小学生意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来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我价值意识和自理、自强、自主的能力,对于某些感兴趣的事物(特别是新生事物)会产生较强的好奇心理,会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小学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择时机,有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丰富和创新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创新意识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成果。知道创新对于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培养自身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要让学生在放松心情、精力集中、不受拘束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有所体现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动作表情,在传授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给学生一种亲切、可信、敬佩的个人形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如,在学生提问问题时,教师要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自己问题的重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没有关联,教师也要对学生问题予以重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猜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正。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重要,那怕是很小的见解,教师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增加关注力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不可缺少,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灵感。
2.重视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性的求异思维,创新就是思维发散求异的最终目标。这种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发散性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找到被人想不到的方法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做到与众不同,寻找到独特、新颖的解题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课堂创新意识培养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重视思维发散性的训练,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例如,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关于解决谁的百分比多和少时,让学生想一道数学应用题:“鞋厂每年的增产值为30%,服装厂为40%,如果是你们,你会去哪个工厂应聘?为什么?”。这时候,会有说去鞋厂的,他们觉得在鞋厂工作不会很累;也有说服装厂的,他们认为在那里赚的钱可能比较多。还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如“产值增加多少与工人的收入有关吗?”、“产值增加了老板会不会增加工人的工资”、“会不会多发奖金”等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列出新的、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一一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将知识点串联于整个教学过程,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鼓励学生问题质疑,培养创新勇气。
开发学生思维活动,要将问题作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由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特征为学生建立轻松、愉悦、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勇气,要让学生敢提问、敢说、敢想。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为什么”一定要及时给与学生回应,认真听取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回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充满信心,增强学生创新勇气。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理想象。
动作是所有思维产生的前提,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创新能力。小学课程中动手活动较多的课程就是数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到“三角形的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学习工具对三角形三边长度进行测量,再让学生转变三角形原有的形状进行重新组装,再进行边长测量,看看在最后面积的大小上是否与之前三角形面积相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比,进而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5.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了解国际、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开展打开心扉的交流活动,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和能够畅想、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谈论理想、兴趣、创新想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也可以与周围能够创新的事物相连接,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让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创新思想,发挥特长,增加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6.教师认真备课
想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是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是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期就要做好课程准备,不只是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准备,还要为学生进行准备,对每个学生都要有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活动不能随意和盲目,要与实际的教学时间有效结合,要对每个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
三、结语
总之,创新会一直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落实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教师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始有终落实贯彻,把握时机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到一视同仁,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探索、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性、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俊枝.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0(S1):445.
[2]董涛.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若干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03):156.
[3]余刚.在课堂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S2):101-102.
[4]李明朵.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135.
[5]邓法健.论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湖南农机,2007(07):86-87.
[6]张玉玲.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五部曲[J].小学教学参考,2007(12):5-6.
- 【发布时间】2019/6/30 12:53:08
- 【点击频次】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