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钟业容

【机构】 广西兴业县小平山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师者不但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利用好语文中的优秀课文,让语文闪烁着德育教育的光芒,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生命、懂得生存、学会生活,更懂得感恩,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实现教学与德育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理想;爱国主义;三生;感恩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德育教育中居主导地位的必然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好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才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一个人能形成独立的思维意识之后,在小学的低年级或是幼儿园,就能产生如“长大要当警察,要当老师,要当医生……”等初具意识的理想,但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这些初具意识的理想,基本上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只能算是一种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教育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到了初中,学生在初步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后,“要当警察、要当老师、要当医生”就不再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因为在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后,学生已经懂得什么是理想,并且懂得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怎样的努力。
  例如,七年级语文课中,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就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初入中学的学生展现了一个为追求理想,不畏艰难险阻的少年形象。主人公的年龄与七年级的学生差不多,于是教师在授课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体会真挚的感情,让学生与同龄人引起共鸣,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同时,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理想;再如,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大部分学生能明白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怎样去把大困难化小,小困难化无,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阻时要敢于行动,寻找方法,在等待、观望,甚至逃避中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鼓足勇气,坚定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才能慢慢走向成功的彼岸,踏上理想的征途等道理。
  德育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树立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渗透在各个学科中,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学科中精美的教材是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政治思想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以载道”,“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主要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语文教学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阵地。
  例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在讲述背景之后,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战争的失败,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爱国之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当前学生普遍注重外国文化,看轻中国文化,只知外国圣诞节,不知中国端午节的现象进行论述,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国主义并不空洞,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学生又可以从鲁迅身上看到他不远万里赴日本学医救国,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却使他在深感医学只能医救愚昧国民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他们的灵魂,于是毅然的弃医从文,这是一种何等的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让学生清楚的明白,伟人在面对取舍时是怎样来选择自己人生之路的。
  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篇目则是通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报国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宣传“三生”的教育,提高“三生”的意识
  伴随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全球的未成年人各种社会问题也日趋增多,我国也不例外。校园中自杀、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中学生生命的主要杀手,学生对生命的轻视,生命意识的淡薄,不懂生命的意义、价值;不懂得生存知识,不掌握生存技能,生存意志、本领低下,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和获得生活体验。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开展“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将“三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确立“三生”观念,提高“三生”意识。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篇目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例如,小思的散文《蝉》,作者就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对生命的感悟,蝉17年的深埋地下,只为生活一个精彩的夏天,生命转瞬即逝,本来无足轻重的蝉却让读惊讶起来,这也让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生命的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所以,面对情感脆弱、害怕挫折的学生,就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乐观、坚强的人生。
  其次,拜金主义冲击了学生的生存意识,但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要如何生存,灌输给学生人文思想,理解语文课中的生态美、人性美,懂得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如,《行道树》让学生懂得行道树存在的意义;《三峡》让学生懂得优美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理解忧患意识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
  第三,语文教材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其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例如,海伦的《再塑生命》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不向命运低头,战胜残疾、享受人生、享受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的热情与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教会学生感恩,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教师之恩、自然之恩等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中需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初中语文中,传递感恩意识的篇目也不胜枚举,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对儿子的关心,在离别的车站还拖着抱病的身体去为儿子买橘子,朱自清对父亲几次背影的刻画都栩栩如生,特别是买橘子的那一次,更是让人潸然泪下,学生读及此处,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父母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而辛勤劳作的背影。这更是一次对学生的感恩洗礼。另外,胡适的《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少年时代的几件小事来体现母亲的严格与慈爱;《我的老师》则通过几件事来体现师生情;《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给我们的无私赐予。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适当的予以引导,借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只有让学生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能更和谐、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更加愉悦、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重意识的主体人格构建。学会感恩、呼唤真情、抒发情感、陶冶情操,才是德育教育的重点。
  总之,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们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注重以上的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伟人精神风范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发挥语文的特有优势,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教学与德育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惠芸.作文也是德育工作的阵地[J].通向成才之路航标,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董凤林.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方法与技巧探微[J].通向成才之路航标,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3]白加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通向成才之路航标,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4]秦训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二版
  [5]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J],海南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6]丁秋萍.新校园《守望阳光》[J],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三期
  • 【发布时间】2019/6/30 12:53:22
  • 【点击频次】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