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此几点体会。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我虽然执教了十四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这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神奇的克隆》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克隆技术有什么样的前景?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通过研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个人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个人问题,然后再提出小组的共性问题,通过班级交流、展示对话等形式解决小组问题,最后提炼出班级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在多文本阅读基础上,以统整课程思想为基础所形成的的新的阅读形式。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与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简单的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与思考力。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
(一)群文阅读的核心:
1.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2.集体建构,走向共识。
(二)群文阅读的选文角度:
1.同主题选文:友谊、母爱、诚信
2.内容结构相似: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诗歌
3.形式结构相似:《农夫与金鱼》
4.同文选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景阳冈武松打虎》
(三)群文阅读的形式:
1.一篇带多篇。
2.主题阅读。
3.海量阅读。
4.单元整组。
5.班级阅读会。
群文阅读,通过阅读材料形式转变;教学方式转变;阅读场域转变。把整本书阅读原有的学生自读自得的过程与共享结合,与讨论结合,关照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较深入走进文本,并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视域融合中获得更高的认知和思维。契合了《语文课标》倡导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强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2):27-29。
[2]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183-183。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我虽然执教了十四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这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神奇的克隆》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克隆技术有什么样的前景?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通过研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个人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个人问题,然后再提出小组的共性问题,通过班级交流、展示对话等形式解决小组问题,最后提炼出班级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在多文本阅读基础上,以统整课程思想为基础所形成的的新的阅读形式。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与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简单的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与思考力。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
(一)群文阅读的核心:
1.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2.集体建构,走向共识。
(二)群文阅读的选文角度:
1.同主题选文:友谊、母爱、诚信
2.内容结构相似: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诗歌
3.形式结构相似:《农夫与金鱼》
4.同文选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景阳冈武松打虎》
(三)群文阅读的形式:
1.一篇带多篇。
2.主题阅读。
3.海量阅读。
4.单元整组。
5.班级阅读会。
群文阅读,通过阅读材料形式转变;教学方式转变;阅读场域转变。把整本书阅读原有的学生自读自得的过程与共享结合,与讨论结合,关照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较深入走进文本,并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视域融合中获得更高的认知和思维。契合了《语文课标》倡导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强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2):27-29。
[2]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183-183。
- 【发布时间】2019/6/30 12:58:42
- 【点击频次】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