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表、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可以看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理念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更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浅谈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内容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特点是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作用从而使感知更加敏锐、有效,还能确保充分利用左右半脑的不同功能,增强记忆并锻炼各种方式的思维活动,易于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准备: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教师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准备一碗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所以我认为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设计一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课,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大块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致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
2、准确分析学生的知识情况
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原来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基础一定要打牢。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我校是一所县示范高中,生源素质高。但在进行必修1的教学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仍然发现有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对诸如化学式、离子符号的正确书写,化合价的准确判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一些重要必备知识,掌握不是很好。显然这种学习现状,必然制约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热情与能力。所以在前两章的教学中,我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设计,穿插初高中知识衔接,对学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牢基础。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高中化学尤其是高一两册必修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与初中化学相关联的知识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要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不能随意的拓宽,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3、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
要使教学成果最大化,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要充分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实行有效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还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有效教学的开展:有效上课
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有效教学中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知识)变成了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首先,应选择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内容进行探究。探究的问题,应该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在选定核心内容后,大胆地削枝强干,既突出主题内容,也为探究活动留下空间与时间。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比如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这对保护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兴趣尤其重要。只有合理有效地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才能达到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且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体验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堂课是否教学效果显著,要及时地进行课堂评价。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及时评价,否则就会阻碍课堂的有效生成,甚至陷入“无效”。课堂及时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赞赏、批评或点拨。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但是,应用及时的评价要得当,要注意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帮助找到思路;在学生没有信心时,帮助重新唤起力量;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在学生争论时,帮助擦出思维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借助评价的力量,取得有效的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的总结: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每一节化学课后都需要认真思考,找出本节课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对于不足的地方,要努力寻找改进的方法,这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笔记,只有这样不断地优化教学,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进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了互动反思后,最重要是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互动反思,形成反思习惯、反思能力、反思精神。
实施课课程过程,我们化学教师更应学习新理念,呈现新姿态,探索新教法,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有全新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轻松地学好化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特点是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作用从而使感知更加敏锐、有效,还能确保充分利用左右半脑的不同功能,增强记忆并锻炼各种方式的思维活动,易于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准备: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教师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准备一碗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所以我认为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设计一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课,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大块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致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
2、准确分析学生的知识情况
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原来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基础一定要打牢。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我校是一所县示范高中,生源素质高。但在进行必修1的教学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仍然发现有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对诸如化学式、离子符号的正确书写,化合价的准确判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一些重要必备知识,掌握不是很好。显然这种学习现状,必然制约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热情与能力。所以在前两章的教学中,我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设计,穿插初高中知识衔接,对学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牢基础。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高中化学尤其是高一两册必修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与初中化学相关联的知识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要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不能随意的拓宽,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3、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
要使教学成果最大化,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要充分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实行有效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还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有效教学的开展:有效上课
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有效教学中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知识)变成了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首先,应选择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内容进行探究。探究的问题,应该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在选定核心内容后,大胆地削枝强干,既突出主题内容,也为探究活动留下空间与时间。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比如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这对保护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兴趣尤其重要。只有合理有效地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才能达到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且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体验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堂课是否教学效果显著,要及时地进行课堂评价。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及时评价,否则就会阻碍课堂的有效生成,甚至陷入“无效”。课堂及时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赞赏、批评或点拨。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但是,应用及时的评价要得当,要注意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帮助找到思路;在学生没有信心时,帮助重新唤起力量;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在学生争论时,帮助擦出思维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借助评价的力量,取得有效的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的总结: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每一节化学课后都需要认真思考,找出本节课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对于不足的地方,要努力寻找改进的方法,这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笔记,只有这样不断地优化教学,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进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了互动反思后,最重要是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互动反思,形成反思习惯、反思能力、反思精神。
实施课课程过程,我们化学教师更应学习新理念,呈现新姿态,探索新教法,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有全新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轻松地学好化学。
- 【发布时间】2019/6/30 13:01:44
- 【点击频次】253